在村委会的方寸之间,触摸家乡的温度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村人,这次实践没去清扫村道,只在村委会打转——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帮着乡亲们填写家庭医生签约的资料。原以为是些琐碎活儿,没想到这方寸之地的点滴,反倒让我把“家乡”两个字,读得更透了。
打扫村委会那天,太阳刚爬过屋顶。我拎着抹布擦办公桌时,手指抚过桌面上一道浅浅的划痕——忽然想起小时候来这儿领助学金,村主任就是趴在这张桌上给我填的表,笔尖太用力,划出了这么道印子。那会儿只觉得办公室严肃,现在才发现,墙角的暖水瓶总灌得满满的,是给来办事的老人预备的;抽屉里的老花镜擦得干净,镜腿上缠着胶布却舍不得换。我们擦窗户时,阳光斜斜地照进来,落在墙上的村务公开栏上,上面贴着的低保名单、补贴政策,字里行间都是乡亲们的日子。我把蒙尘的文件柜擦出木纹,把散落的印章归回红绸布垫着的盒子里,忽然就懂了:这屋里的每一分整洁,都不是摆设,是盼着乡亲们来办事时,能心里亮堂、身上暖和。
帮着填家庭医生签约资料,才是真的走进了大家的日子里。起初我以为就是写写名字、抄抄身份证号,可真上手才知道,这里头藏着多少讲究。有的大爷耳朵背,得凑到他跟前大声念条款;李婶不认字,每一项都得掰开揉碎了讲,“这个签约后,头疼脑热找村医不用挂号”“药费报销比例在这儿写着呢”;有的奶奶手抖得厉害,我得握着她的手,一笔一划帮她签名字,指腹触到她掌心的老茧,像摸到了岁月磨出的纹路。有回帮独居的赵爷爷填表,他突然问:“签了这个,以后打针不用跑镇医院了?”我说“是”,他眼里一下子亮了,从怀里掏出个用塑料袋裹着的苹果塞给我:“好孩子,你比我那常年在外的娃,还知道我需要啥。”那苹果有点硌手,可心里却软得一塌糊涂——原来这些我们觉得简单的表格,在他们眼里,是实实在在的安心。
实践到第三天,有件事让我哭笑不得。村东头的二婶子来填表,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说是她闺女从城里发来的“注意事项”。我一边帮她填,一边听她念叨:“以前总觉得签不签都一样,可你们这些娃耐心讲,我才明白,这是国家惦记着咱农民。”正说着,进来好几个叔伯,都是听说“村里有后生帮忙”,特意过来的。他们排着队,没人催,有的帮我递笔,有的给我搬凳子,像家人似的搭着话。有个叔开玩笑:“大强,你这比村文书还细心,以后常回来帮忙啊。”我嘴上应着,心里却热烘烘的——原来被乡亲们当成“自家人”依靠,是这么踏实的感觉。
结束那天,我看着收拾得亮堂堂的村委会,看着桌上码得整整齐齐的签约表,忽然觉得,这些天的活儿没白干。打扫卫生,擦去的是尘埃,留下的是舒心;填写资料,记下的是信息,传递的是暖意。以前总想着“走出农村”,现在才懂,“回到村里”同样有意义——意义就藏在帮张大爷念条款的耐心里,藏在扶李奶奶签字的手劲里,藏在乡亲们那句“自家人”的认可里。
这场实践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却让我这个“本村人”真正明白了:家乡不是只用来怀念的地方,它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用一点耐心、一点细心、一点真心,去添砖加瓦。哪怕只是擦净一张桌子,帮填一份表格,只要带着“自家人”的心意,就能让这片土地,更像个家。
实践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