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巴渝寻本草,青春赋能中医药 —— 安徽中医药大学科考队赴重庆开展实地调研
7 月 29 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七届大学生中药资源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们,带着对中医药事业的赤诚与探索精神,深入重庆铜梁区侣俸镇新学村三社和土桥镇六赢山枳壳种植基地,开启了一场融合学术研究、产业实践与文化传承的青春之旅。这支由 12 名本科生、2 名研究生及国际学生组成的队伍,以 “实地调研 + 技术赋能” 为核心,为校地合作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清晨六点,科考队从驻地出发,驱车两小时抵达侣俸镇新学村三社。这里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空气中弥漫着吴茱萸与白芷交织的草本清香。在忠县优草堂股份合作社负责人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田间,观察套种模式下中药材的共生状态。“这片吴茱萸林已种植五年,林下套种的白芷今年预计亩产干品 500 公斤。” 种植户张大叔一边演示土壤检测方法,一边分享经验,“我们采用‘村集体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每亩地可为村民带来 800 元分红。”
队员们分组行动:一组用 pH 检测仪分析土壤酸碱度,一组用无人机测绘种植密度,还有一组通过访谈记录传统种植技艺。2023 级中药学专业的王海露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吴茱萸喜阳,白芷耐阴,这种立体种植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减少病虫害。” 她坦言,课堂上学到的 “道地药材” 概念,在亲手触摸根系、观察叶脉时变得鲜活起来。
午后,科考队转战土桥镇六赢山枳壳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枳壳树挂满青果,在阳光下闪烁着生机。基地负责人谢光伟介绍,这里培育的 “渝枳一号” 新品种,凭借耐寒、耐贫瘠的特性,已在川渝地区推广种植 3 万余亩,相关药用成分含量远超国家标准。“我们正在建设日产千吨的烘干工厂,未来还将开发枳壳甜味剂等高附加值产品。” 他指着远处的施工场地说。
在实验室里,队员们与技术人员围绕 “枳壳产业链延伸” 展开头脑风暴。留学生阿里(Ali)提出:“能否将枳壳提取物应用于功能性食品?这在中东市场有很大潜力。” 这一建议引发热烈讨论。随后,队员们分组采集枳壳叶片、果实样本,计划带回学校进行基因组测序与成分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海拔的枳壳,其挥发油含量差异显著。” 带队教师杨青山副教授表示,这些数据将为制定规范化种植标准提供依据。暮色渐浓时,科考队与铜梁区农业农村委、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
现场,队员们结合全天调研成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 “铜梁枳壳种质资源库”,二是开发 “中医药 + 乡村旅游” 路线,三是搭建电商直播助农平台。这些方案得到当地高度认可,双方初步达成 “产学研用” 合作意向,计划在中药材品种改良、炮制技术升级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这次考察让我深刻理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含义。” 队长李梦雨感慨道,“我们不仅收集到 200 余份标本,更重要的是学会用专业视角解决实际问题。” 据了解,科考队后续将联合西南大学、重庆中药研究院,针对枳壳种植中的技术瓶颈展开攻关,并计划在铜梁建立 “中医药国际化实践基地”,助力特色药材走出国门。此次重庆之行,是安徽中医药大学 “行走的课堂” 实践育人模式的生动缩影。自 2018 年以来,该校科考队足迹遍布新疆、甘肃、大别山等 20 余个地区,累计采集药用植物标本 1.2 万份,助力 10 余个县市建立中药材产业标准。未来,学校将继续以 “中医药 + 科技 + 文化” 为纽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青春力量。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安徽中医药大学科考队的师生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科技赋能产业,在田间地头与实验室之间架起桥梁。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标本与数据,更是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与责任。这种 “从实验室到田间,再从田间回到实验室” 的闭环实践,正是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生动范式。
实践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