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卫星摇杆“瞰”田野:兰州理工大学学子撂荒耕地监测记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兰州理工大学——探耕地之基实践调研团
  “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下,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响应国家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重视,2025年暑期,兰州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聚焦和平镇火家圈村的撂荒耕地问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助力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应用与检验,更是青年学子助力乡村发展、担当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
  2025年7月13日至14日兰州理工大学实践调研团带着专业设备深入黄土高原乡村,开始了为期两天的调研工作。7月13日清晨,朝阳初升,实践团队从兰州理工大学出发奔赴调研地。黄土高原独特的沟壑纵横地形,给调研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山路崎岖难行,信号时常不稳定,但队员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上午,队员们迅速投入工作,开启了多源数据的收集工作。从多个卫星遥感数据源获取了不同时相、不同波段的影像数据,这些数据犹如“天空之眼”,覆盖了调研区域的每一寸土地,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基础。与此同时,地面实测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午后,烈日高悬,气温飙升至35℃以上,地表热浪滚滚。但队员们没有丝毫懈怠,依旧顶着烈日进行坐标校准工作。他们手持GPS设备,在每一块耕地旁仔细核对边界,确保定位精度达到亚米级,记录下精准的经纬度坐标,为后续数据的空间分析和对比提供准确依据。经过数小时的努力,海量的原始数据被收集整理,队员们又马不停蹄地将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转化为可供分析的时空数据集,为后续的分析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7月14日上午,实践团对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影像识别出的200余个疑似撂荒地块展开实地核验。这是一项考验体力与耐心的任务,队员们需要徒步穿越狭窄崎岖的田间小道,深入各个地块进行细致核查。在一片长满半人高杂草的地块前,队员们停下脚步。带队老师蹲下身子,拨开杂草,仔细观察土壤的状况,发现地里还能看到模糊的犁痕,显然是曾经耕种过的土地。而不远处的另一块地,已经被改造成了临时堆场,地面留下了明显的硬质化痕迹。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用手持GPS精准定位地块边界,将实际边界与遥感影像上的边界进行对比,记录下偏差数据;有的用高清相机拍摄现状照片,从不同角度记录地块的全貌、植被覆盖情况、周边环境等信息;还有的与附近的留守农户拉起了家常,了解土地的耕种历史、撂荒原因、农户的复耕意愿等情况。“大爷,您家这块地多久没种了呀?为啥不种了呢?”“唉,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我年纪大了,实在种不动了,要是有合适的办法,我也想重新种起来。”农户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土地的不舍和对复耕的期盼。队员们认真记录着每一条信息,形成了详细的“撂荒耕地档案”。最终的比对结果显示,遥感提取结果准确率达91.5%,这一数据让大家备受鼓舞,也为技术模型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7月14日下午,实践进入宣传与互动环节。队员们深知,要实现撂荒耕地的有效治理,不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为此,他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制作出精美的宣传册和调查问卷。宣传册上,“耕地保护法”条款和复耕补贴政策被清晰解读,配上当地“撂荒前vs复耕后”的对比图片,让村民们直观感受到耕地合理利用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针对年轻农户,队员们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视频里,他们手把手演示如何通过手机APP查询自家耕地的遥感影像,讲解“免耕播种”“有机肥替代”“滴灌节水”等适合黄土高原的轻简化农业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量和减少环境污染,不少农户看完后主动询问并且邀请队员到自家田地指导,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此次社会实践,兰州理工大学的学子们用专业知识响应国家战略,将卫星遥感技术这一前沿科技应用于撂荒耕地监测,为西北地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乡村振兴贡献了实实在在的力量。队员们纷纷表示,会持续关注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让科技的光芒照亮更多田野,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马明辉)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