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耕地之基,筑复兴之魂”赴西北社会实践调研 感悟乡土困境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兰州理工大学——探耕地之基实践调研团
  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2025年7月13日兰州理工大学“探耕地之基,筑复兴之魂”赴西北社会实践调研奔赴兰州市榆中县开展调查撂荒耕地的社会实践活动,汽车驶过蜿蜒的山路,窗外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一片片本应郁郁葱葱的梯田却杂草丛生,裸露的黄土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在村庄走访过程中,一组数据让我震惊:超过6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情况,其中近40%的农户撂荒比例超过自家耕地的一半。某位大爷的案例尤为典型,他家原有15亩耕地,如今只耕种3亩,其余的全部撂荒。"种地不挣钱啊!"大爷掰着手指给我算账,"一亩小麦除去种子、化肥、农药和人工,净收入不到500元,还不如出去打几天工。"这样的声音在调研中不绝于耳。邻家的情况则反映了另一个问题:三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两口体力不支,只能选择将大部分土地闲置。在这些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传统农业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无奈退场。
 
  撂荒现象表面看是农民个体的经济选择,实则折射出我国农业转型期的系统性困境。首先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在物价普涨的今天,农产品价格涨幅有限,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持续攀升,导致农业利润率不断被压缩。其次是农村人口结构失衡。榆中县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率超过70%,留下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第三是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大部分农户仍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缺乏对接现代市场的渠道和能力。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难以挣脱的恶性循环。
  在与村民的深入交流中,我听到了他们对改变现状的迫切期待。"如果种地能有点赚头,谁愿意背井离乡?"村民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具体而言,村民的诉求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希望提高农业补贴标准,让种地至少不亏本;二是期待建立更顺畅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卖难"问题;三是渴望获得农业技术指导,提高种植效益。这些诉求看似简单,却直指当前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中的短板。
 
  面对这片正在"沉睡"的土地,乡村振兴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一系列精准施策的系统工程。首先应当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建立与农业生产成本联动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其次需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冷链物流,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这次社会实践带给我的不仅是调研技能的提升,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在榆中县的田野里,我看到了中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看到了变革的希望之光。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太多事情值得去做,也有太多可能性等待被发掘。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