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解码绍兴名士,传承清风文脉

    发布时间:2025-08-13 阅读:
    来源:南京工业大学
  为深入理解绍兴诸多名士的思想及精神,积极响应国家“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6月28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解码绍兴名士,传承清风文脉”团队前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深入名人故地,寻访文化传承人,进行专访;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学习周总理的伟大精神。
  走入阳明故居,探索哲学魅力
  6月28日下午,实践团走进王阳明故居,参观古建筑群与王阳明著作复制件,王阳明故居遗址等。古建筑群白墙黛瓦,庭院中的碧霞池、观象台、饮酒亭等遗迹与建筑相得益彰。纪念馆负一楼的陈列馆中,展示了从古至今国内外思想家对阳明先生的哲学进行解读的书籍。据工作人员介绍,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正因如此,阳明心学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还传播到了朝鲜、日本等地,对东亚地区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跟随工作人员体验了王阳明向学生授课的过程,并抄写《传习录》等著作选段,深入了解了王阳明心学思想中“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精神内涵。实践团成员王宝林表示,自己将在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中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通过不断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身处徐渭故里,领略非凡人生
  6月29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徐渭故里,参观青藤书屋、徐渭艺术馆等地,学习欣赏徐渭“泼墨大写意”的艺术风格。徐渭的《墨葡萄图》枝叶纷披,笔走龙蛇,仿佛能窥见他胸中的郁勃之气。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对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员刘相仪进行专访。他向实践团介绍了徐渭开创性的写意艺术,其"舍形求神"的笔墨至今影响深远。随后,他从徐渭的生平经历、艺术成就、历史地位等方面向实践团讲解了徐渭的伟大之处:人世间的苦难并没有掩盖他的才华,反而磨砺出了最精美的艺术。同时,他也表示:“搞传统艺术,既要扎根传统,又要在逆境中坚守艺术追求,传承文化精髓。”
  探访鲁迅故居,拾起民族之魂
  下午,实践团走进鲁迅故居,追寻文学巨匠的成长足迹,感悟其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在鲁迅故居展厅,泛黄的手稿上“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笔迹力透纸背,《呐喊》自序中“铁屋子”的比喻令人震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每一步都仿佛在跟随着少年鲁迅一同成长,这也更加坚定了实践团成员们的笃学之志。
  临行前,实践团成员们在留言墙上郑重写下:“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鲁迅先生用文字构筑的精神家园,将永远指引着青年们前行的方向。
  瞻仰周恩来故居,感受精神遗产
  6月30日,实践团踏入周恩来故居。纪念馆内泛黄的书信、简朴的生活用品,无不诉说着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心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从青年求学的壮志到治国理政的艰辛,每一段史料都深刻体现出周总理的责任与担当。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此次参观周恩来纪念馆,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红色洗礼。周恩来总理的精神将激励着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使命,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肩负着传承文化根脉的重要使命,有责任也有义务以实际行动汲取、发扬王阳明的知行智慧、徐渭的艺术风骨、鲁迅的批判精神和周恩来总理的奉献精神,为中华名士精神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孙运龙王宝林郑可)
实践总结推荐
  • 徽韵悠久,医道传承
  • 黄子玉在歙县三日研学中,领略了当地的山水人文与徽派建筑风情。通过参观博物馆感受徽州文化底蕴及医学发展,拜访西园喉科郑公望
  • 2025-08-1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