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到8月1日,长安大学 “探秘天汉乡貌・聚力乡村振兴” 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陕西汉中,通过探访博物馆、湿地公园、企业、乡村等多地,在触摸历史、体验生态、观察产业、感受民生中,收获了对乡村振兴的立体认知与深刻感悟。
触摸历史根脉,感知文化传承的重量 实践队首站走进汉中市博物馆。队员们在青铜器的绿锈、书画的墨香、文献的泛黄纸页间,聆听古代汉中的兴衰故事;在非遗展示区,亲手体验藤编的精巧、漆扇的雅致、麦秆画的生动。“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活着的历史。” 队员杨学知的感慨道出众人心声:保护文物,便是守住民族的根与魂,而非遗技艺的传承,更让先民智慧在当代有了鲜活延续。
感悟生态智慧,读懂平衡发展的辩证法 汉江天汉湿地公园的考察中,队员们亲手检测水质,透亮的水样让他们直观感受到 “西水东送” 水源地的纯净。当地居民为护水源放弃重工业、却因优质水质收获农产品增值的现实,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每一滴清水里,都藏着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平衡智慧”,也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探秘特色产业,见证 “土资源” 变 “金宝贝”
在汉中远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队员们从会议室的产业探讨,到车间观察杀青、揉捻、烘焙等十余道制茶工序,再到千亩茶园实地探访,理清 “企业 + 农户 + 市场” 的运作模式。当看到 80 余户茶农年均增收 7—11 万元,队员们感慨:“匠心让绿叶变金叶,产业振兴是让土地生金,更让乡亲们省心。”
图为队员与远泰农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 张宇栋 供图 金正米业的订单农业模式同样带来启发。队员们参观米仓与加工车间,了解到企业免费提供优质种子、收成后统一收购的运作,“农民只管种、不愁销” 的模式,让他们明白:“订单农业不仅解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更激活了种地积极性。”

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的藤编工坊里,队员们看匠人指尖翻飞将藤条化为精美器物,在直播间见证老手艺借电商走向国际。从 1.5 万元的高端藤椅到远销海外的定制配件,队员们读懂:“非遗活化不仅是传承技艺,更是用‘小手艺’对接‘大市场’,让文化成为增收引擎。”
扎根乡村肌理,体会民生振兴的温度 花果村的 “农家乐 + 柑橘种植” 多元模式、水井村硬化的沥青路与完善的健身设施、劳动实践基地里的浇水除草体验,让队员们看到乡村振兴的细节:“产业兴旺要连着农户的钱袋子,也要护着村民的幸福感。”

中鼎泰茂集团的电商助农实践则展现了数字力量。队员们围观助农直播,倾听企业负责人讲述培训农户直播技巧、优化包装的努力,深刻认识到:“从田间到云端,这座桥能让农民的汗水不白流,青年更能成为架桥人。”
实践终章:行囊里装满的不仅是感悟,更是责任 从历史文脉到生态保护,从特色产业到民生改善,队员们的行囊里装满了对乡村振兴的立体认知:它是文物保护者的坚守,是生态守护者的抉择,是企业与农户的携手,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正如队员们所言,这段实践让他们明白,青年当扎根土地,用知识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