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三日,我在歙县这片钟林毓秀、人才荟萃的土地上,看到了山水画卷的诗意,感受到了烟火人家的安宁。白墙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隐于薄雾间的青山,波光粼粼的新安江,朴实的人们,这里的风土人情让人沉醉。三日之行让我对歙县有了新的认识,身处这样的环境我获得了片刻的安宁,这里的文化底蕴也让我收获了知识、启迪与成长。
一、参观博物馆,感受文化底蕴
徽州博物馆宛如一座时光宝盒,收藏着徽州千百年的历史与文化。踏入博物馆,首先步入眼帘的是一整面墙的铜制画,刻着徽州著名的风景与建筑,拾阶而上,“天下徽州”的背后是历代出自徽州的历史名人。
这座博物馆向我展示了徽州的历史,在这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兴衰。从青铜起到瓷器,从精美的砖雕到字画印刷,我在每一件文物上看到了徽州历史的悠久,徽州工匠的智慧与技艺,以及徽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徽州多山,唯有一条新安江,内部无法发展起来,因此推动了徽商的崛起和兴盛。徽商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徽州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徽商们将商业经营与文化修养结合起来,支持文化与教育事业,为徽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得如今的徽州有着“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之乡”“中国牌坊之乡”等荣誉称号。
博物馆中的医学展区让我眼前一亮,这里展示了徽州医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成就。在这里,诸多书本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世家得以具象化,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悬壶济、治病救人、传承医学的道路上辛勤坚定的身影,心中对他们充满了崇敬之情。
二、拜访名家,坚定求学之道
歙县是新安医学的发源地,我们先后拜访了西园喉科的郑公望先生和黄氏妇科的黄孝周先生。郑老的诊室古香古色,最引入注目的便是那满墙收拾规整的书籍。郑老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从药用工具抛砖引玉,通过讲述郑氏喉科的历史传承,为我们上了一堂知识丰富的课。郑老首先强调的便是医德。他说起郑氏喉科以商养医,救治穷苦人家不取分文,且只要病人需要立马治病救人,不论白日黑夜。他教导我们要具有贡献精神,心里要想着人民,在行医这条道路上少些功利心,做一个纯粹的中医人。而后他谈及师承,告诫我们要拜老中医为师,耐住寂寞,坐住“冷板凳”,虚心跟随老师学习,哪怕是学习到老师的一星半点也是受益无穷的。同时,他一再强调“学习大科,专攻小科”,多读经典,希望我们能坚定且纯粹地走在中医这条路上,少依赖现代医学技术。最后,郑老谈起临床与实践。他向我们展示了中医特色疗法,着重治疗过程中的忌口问题,提到要跟随时代脚步,创新性发展,创制便民的新剂型。此外,郑老还教了我们许多日常的经验,如用鹅口水的痰吐法治鱼刺卡喉,用韭菜汁治针铁入腹,以及马兰头根、紫苏等在临床上新的使用方法。
黄老则是从新安医学和黄氏妇科的传承与发展向我们描述了另一方面的徽医。黄老讲述了歙县名字的起源与发展、新安之名的由来,让我们对徽医有了新的认识。而后黄老从新安名医、医德医术、传承、典籍、治疗特色、对外交流等方面为我们铺设新的画面,让我们对新安医学与徽医有了更深的认识。黄老从黄氏妇科的治疗特色方面,告诉我们在治疗妇科疾病中,需辨证论治,博采众长,灵活变通,要注重肝肾,用药平缓,会用血肉有情之品,善用引经药和药对等。最后,黄老告诫我们治病救人时勿要墨守成规,自大狂妄;学习经典时勿要囫囵吞枣,厚古薄今。他送我们“至爱、勤奋、虚心、求精”四词,鼓励我们要多读多思多想多问,坚定学习中医之路。
三、临床学习,感悟中医精髓
跟随汪承芳老师和盛夏兵老师学习时,我深刻认识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和“三因制宜”理论。我与同学跟随汪老师后面,认真学习她对女性患者的问诊过程以及针刺选穴和方法;跟随盛老师学习了推拿、正骨、刺络放血等。无论是汪老师还是盛老师都对我们的学习态度表示了肯定,在治疗过程中也经常通过提问的方式教授我们知识,让我们见识到了理论基础上临床实践的独到之处。而我们也折服于两位老师精湛的技术以及对患者的认真负责态度,对两位老师充满了钦佩之情。歙县多山造就了歙县人民朴实敦厚的性格,在这里,我看到了医患之间良好的关系,他们如朋友也如家人。医生对患者除了尽职尽责,更多的是对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与叮嘱,而患者也展示了他们对医生的信任与拥护。我为这样的医患关系感到喜悦,同时老师对处理医患关系的方式也值得我学习。
四、心得总结
歙县的一山一水一人都组成了人杰地灵的歙县。在这里,吸引我的不只是青山绿水,更是这里淳朴的人民。在四位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中医、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传承医学的执着与坚定,对患者的尽心尽责和同理心,对学医后辈的爱护和鼓励,他们身上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繁星多而闪耀。我们作为中医人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灵活变通,创建适合现代疾病的新类方。同事要紧跟国家全面发展步伐,适应新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迎合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发展中医药事业,让中国传统医药学繁荣昌盛,经久不衰,永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