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红点亮社区烟火:巡逻、服务与分类的温暖协奏曲
一批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学生应社会号召,自愿参加马鞍山社会实践活动,于7月1日到7日的时间里,进行了义警巡逻、垃圾分类等活动。(通讯员 李红涛)
城市的脉络里,社区是最具烟火气的细胞。当暮色浸染街巷,义警的脚步、夜市志愿者的身影、垃圾分类的实践,共同编织出一幅充满温度与活力的社区图景。在珍珠园社区及周边街巷,这些平凡却闪耀的行动,正书写着基层治理与志愿精神交融的故事。当夜幕为社区披上纱衣,一支身着红马甲的队伍开始穿梭于街道——这是珍珠园社区的义警巡逻队。他们中有巡逻警察,有退休的大叔,还有放假参与实践的学生,因守护社区的共同心愿汇聚。巡逻路线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出发,覆盖周边街巷、夜市及居民楼。华灯初上时,他们的身影出现在路口,协助疏导交通,提醒居民规范停车。遇到晚归的老人,会贴心护送;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记录反馈。夜市人潮涌动,他们既是秩序的维护者,也是游客的“活地图”,解答问路、帮忙找遗失物品,让烟火气里多了份安心。“我们不是专业警察,但多双眼睛、多份警惕,就能给社区添份安全。”巡逻队队长的话,道出了义警的担当。这些志愿巡逻的脚步,丈量着社区的安全感,让夜晚的街道成为居民安心的归途。
夜市是城市烟火的聚集地,香气四溢的摊位背后,垃圾处理曾是难题。珍珠园社区的夜市志愿者们,主动成为这片烟火气的“环境卫士”。傍晚时分,他们身着红马甲,带着清洁工具驻守夜市。从摊位间的细碎垃圾,到角落堆积的杂物,志愿者们逐一清理。遇到游客随手丢弃的纸巾、竹签,及时捡起分类;看到摊主忙碌顾不上整理,会帮忙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分开。他们还向摊主和食客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爱护环境。炎热夏夜,志愿者的衣衫常被汗水浸透,但没人喊累。有摊主深受触动,自发准备了饮用水放在摊位,供志愿者取用。“以前觉得垃圾有人收就行,现在知道每一份整洁都靠大家维护。”一位摊主的转变,是志愿者行动的生动注脚。他们让夜市的烟火气,始终与整洁相伴,让居民和游客在享受美食时,也能感受社区的文明温度。
在社区治理中,垃圾分类是关键一环。珍珠园社区通过宣传、实践与志愿力量,推动分类理念落地。从党群服务中心的宣传展板,到街巷里的分类垃圾桶,再到志愿者的上门讲解,分类知识逐步渗透到居民生活。志愿者们走进小区,帮居民整理家中垃圾,指导分类投放;在垃圾收集点值守,耐心纠正不规范行为。针对装修垃圾、大件废弃物,社区组织专项清理志愿活动,周六一早,红马甲们集合在堆放点,抡起锤子拆分家具、分拣砖瓦,让杂乱的堆放点恢复整洁。参与活动的学生志愿者说:“分类看似小事,做好了能让社区变美,也能让资源循环起来,您看这旧木料,能送去生物质电厂发电呢。”垃圾分类的实践,也让邻里关系更紧密。居民们交流分类心得,分享自制堆肥、回收利用的小窍门,让环保成为社区生活的新时尚。当越来越多家庭主动分类,当垃圾清运车按类收运的效率提升,垃圾分类不再是生硬的规定,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习惯,见证着社区治理的精细与温度。
义警巡逻、夜市服务、垃圾分类,不同的志愿场景,共同的奉献初心。这些志愿行动,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提升了安全指数,更凝聚起邻里间的温情。在珍珠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戎耀家园·暖心邻里”的标语下,志愿者们的合影记录着一次次服务的热忱;夜晚街巷里,橙红马甲的队伍传递着守护的力量。参与其中的人们,收获的不仅是社区环境的改善,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与邻里情谊的升温。“以前觉得退休没事干,现在巡逻、做志愿,生活充实又有意义,还认识了好多新朋友。”“在社区做志愿,让我重新认识了身边的街巷,也更懂得责任与互助的意义。”这些志愿行动,如同一束束微光,点亮社区的烟火日常。它们证明,基层治理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无数人用热情与行动织就的温暖网络。当义警的脚步、志愿者的双手、分类的实践汇聚,社区便有了抵御不安的韧性、拥抱美好的活力,以及邻里互助的温度。在珍珠园社区的探索中,义警巡逻、夜市服务与垃圾分类的实践,已成为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未来,这份志愿力量还将持续生长——更多年轻人参与,让巡逻更具活力;更系统的宣传推广,让垃圾分类成为共识;更丰富的服务形式,让夜市烟火与文明并行。
社区,是城市的根基;志愿,是社区的灵魂。当越来越多的人穿上红马甲,走上街巷、守在摊位、参与分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善、安全的提升,更是一种共建美好家园的社区精神在传承。这份精神,让陌生人变成邻里,让小事汇成大爱,让社区真正成为“温暖的大家庭”。
暮色褪去,朝阳升起,志愿的故事仍在继续。在珍珠园社区及无数相似的街巷,义警的脚步会再次响起,志愿者的身影会再次忙碌,垃圾分类的实践会持续深入。这是属于社区的烟火叙事,更是志愿精神照亮城市基层的生动注脚。当每一份平凡的付出汇聚,我们终将看见,社区因志愿而美好,城市因社区而温暖。
通讯员 李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