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问卷心得:从认知到行动的生态觉醒
□池跃然(城市与环境学院2404班)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填写这份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问卷时,我首先意识到自己对这项国家战略的认知正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问卷第三题“是否了解这项政策”中,我选择了“大致了解”——这或许是多数同龄人的共性:知道“环保重要”,却说不清政策的核心逻辑。直到系统梳理问卷中的18个问题,才真正明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对立,而是通过生态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这种认知提升体现在对政策细节的关注上。比如第十一题问及“对政策最重要的措施”,我勾选了“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和“提高清洁能源比例”。这源于课堂上学习的“长江禁渔”案例:严格的法律执行让长江生态逐步恢复,而三峡水电站的清洁能源供应则印证了“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政策不再是新闻里的抽象概念,而是能改善生活的具体实践。
问卷第六题和第七题让我认真审视身边的生态变迁。“政策最有益的部分”我选了“空气环境改善”和“周边自然景观美化”,这与亲身经历高度契合。记得大一时,学校周边的小河常有异味,而如今经过治理,河边已建成步道,成为同学们晨读的去处。第七题“生态好转的证据”中,“绿色植被增加”是最直观的答案——校园里的绿化面积三年来扩大了近三分之一,连自习室窗外都多了片小树林。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问卷第十二题“参加过的绿色活动”中,我勾选了“低碳出行”和“垃圾分类”。学校推行的“单车通勤奖励计划”让我养成了步行或骑共享单车上课的习惯,而宿舍楼下的智能分类垃圾桶,也让垃圾分类从“任务”变成了日常。这些点滴行动汇聚起来,正是生态改善的微观注脚。
关于“谁承担主要责任”的问题(第十题),我曾犹豫是否选“政府”,但最终选择了“社会公民”。这份转变源于一次社会实践:去年暑假参与乡村支教时,看到村民自发组织护林队,禁止乱砍滥伐,反而通过发展生态采摘实现了增收。这让我明白,生态保护不是单方面的“管理”,而是每个人的“分内事”。 这种认知影响了我对环保行为的态度。第八题“是否采取环保行为”选“经常”,第九题“宣讲活动影响”选“影响较大”。学校每周的“环保沙龙”让我学会了用淘米水浇花、用旧纸箱做收纳盒,这些小事虽微,却让“环保”从口号变成了可操作的生活方式。正如问卷第十三题所问,驱使我行动的核心是“环保意识”——当看到纪录片里北极熊因冰川融化而挣扎时,便再也无法对浪费行为无动于衷。
问卷第十六题“绿色发展面临的难题”中,我勾选了“参与渠道少”和“觉得个人能力小”。这确实是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困境:想参与环保活动,却常因学业繁忙、信息闭塞而无从下手。去年学校组织植树活动时,因与考试时间冲突未能参加,至今仍觉遗憾。 但困境中也有突破的可能。第十四题“愿意参加的志愿活动”中,我多选了“向身边人宣传环保知识”和“践行垃圾分类活动”。这些活动无需专门时间,却能产生持续影响:比如在宿舍群分享“塑料降解小知识”,带动室友一起减少外卖打包;在班级活动中提议用电子邀请函替代纸质版,一年下来节省了近百张卡纸。这些经历让我懂得,大学生的环保力量,恰恰在于用知识和创意降低参与门槛。
最后一题“未来如何践行理念”,我勾选了全部选项。这不是空泛的承诺,而是基于现实的规划:准备加入学校的“绿色协会”,参与校园垃圾分类督导;和室友约定每周至少三次步行上课;计划寒假回家时,教家乡的亲戚使用“碳普惠”APP,用低碳行为兑换奖励。 更深远的思考来自第十五题“绿色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意识到“推动环保科技创新”与专业学习的契合点——正在参与的“校园雨水回收系统”课题,正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环保实践的尝试。或许未来,我们能研发出更适合高校的节能设备,让“绿水青山”的理念在校园里结出技术成果。
这份问卷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大学生在生态保护中的成长轨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关注个体行为到思考社会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每个年轻人的人生课题——它教会我们,在追求学业与事业的同时,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在规划未来时,把生态责任纳入人生选择。 作为“Z世代”,我们既是生态保护的受益者,更应成为行动的主力军。无论是课堂上的专业研究,还是生活中的举手之劳,都是在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正如问卷所启示的:生态保护没有旁观者,每个人的一小步,终将汇成绿色发展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