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榆晴)为研究现代花灯的传承现状以及现代节庆旅游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华灯古韵”团队于2025年1月11日走进南宁三街两巷进行调研,当暮色浸染南宁老城的第七重砖瓦时,青石板沁着百年桐油香,骑楼廊下的铜铃轻颤,仿佛早已知晓这支队伍,将在此解码光色中的文明基因。
一、 灯火阑珊处的相逢
当暮色在邕江水面漾开第一缕金箔时,三街两巷的青砖骑楼次第亮起星子。我们循着檐角垂落的暖光走去,看见南宁的夜色正被一双双苍老的手,细细织就成锦。
黄老师傅的竹篾在掌心翻飞如蝶。这位七旬守灯人用布满岁月沟壑的手指,将削至蝉翼薄的竹片弯成月弧。"扎骨要像做人,柔中带韧。"她教我们辨认百年老竹特有的温润肌理,那些被时光浸染成琥珀色的竹骨,在灯影里蜿蜒出凤凰的尾翎。当宣纸轻覆骨架的刹那,我忽然懂得何为"以竹为经,以光为纬"——这座城市的记忆,原来被如此温柔地封存在每盏花灯的褶皱里。
二、纸竹深处觅春秋
在百年骑楼下,我们遇见正在绘制"邕江夜月"主题花灯的陈氏父子。年轻的传承人将投影仪的光斑投在素绢上,父亲握着鼠须笔的手却始终悬在光影之外。"机器画骨,人手画魂",少年郎笑着解释。那些在绢面上渐次绽放的朱槿花,既带着数码绘图的精确肌理,又晕染着工笔画的古雅气韵。
三、长明灯里照古今
当我们将亲手制作的"壮锦映月"灯悬上金狮巷口,整条街巷忽然响起细碎的惊叹。现代亚克力材质折射着壮锦纹样,LED灯带在壮语山歌的韵律中明灭,老裁缝捧着绣片站在光影里,说这让她想起五十年前母亲嫁衣上的银饰。

临别那日,黄师傅往我们行囊里塞了把老竹篾。"回桂林山水里也扎盏灯吧",她的皱纹里盛着笑意:"让漓江的雾和邕江的光说说话。"此刻终于明白,非遗传承从不是固守时光琥珀,而是让传统化作流淌的河——我们这些偶然掬水的人,亦成了长河里闪光的星辰。
当调研团队成员们回望南宁老城的花灯闪耀,梦境成现实铺展在无垠大地的点点银光之中,传承是一个令人心醉的符号,承载着新风横渡时代的汪洋。无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独运,将千百年间的古韵传递到我们的心间,我们怀着热爱揣着非遗花灯的珍宝回程,丰盈的内心祈望着呼吸文明的律动,永远向着黎明的方向,圆满花灯的盛世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