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在城市森林中寻找心灵栖息地
在城市化这辆疾驰的列车上,“老漂族”们像是半路搭车的旅人,怀揣着对子女的牵挂与对故乡的眷恋,在陌生的城市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新归宿。在寒假,我跟随着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乐享桑榆”社会实践队,深入了日照市的不同社区,对“老漂族”进行了细致调研,其成果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现状,更引发了诸多深刻的感悟。
生活的万花筒
“老漂族”并非千篇一律,他们的生活像极了一座绚烂的万花筒,随着视角的转变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图案。在曲阜师范大学家属区的老人们大多能较好地适应新环境,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目标——照顾小孩,也有相似的背景——大多来自山东省内,这使得他们在交流与相处中少了许多隔阂。他们通过广场舞等社交活动,构建起新的社交圈层,为异乡生活增添了色彩。他们的生活虽简单,却也充实而温暖。然而,来到前大洼社区,景象却大相径庭。这里的老人们大多生土长,对这片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老漂族”在这里成了稀客。这让我们看到,社区的属性与构成就像是一道无形的屏障,悄然影响着“老漂族”的融入程度与生活状态。而在碧海路社区,那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与应有尽有的设施,为“老漂族”们搭建起了一座幸福的港湾。在这里,“老漂族”们不再只是漂泊的过客,而是成为了社区生活的重要参与者与创造者。这些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老漂族”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地域的远近、社区的大小、个人的经历与性格,都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编织出一张张错综复杂的生活之网。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一种模式能够一概而论地定义“老漂族”的生活,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与光芒。
亲情与乡愁的拉锯战
“老漂族”现象,归根结底是亲情这根细线在背后轻轻牵引。老人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像是一颗颗被风吹落的种子,飘向子女所在的城市。他们舍弃了老家的宁静与安逸,舍弃了与老友日日相见的欢愉,舍弃了那片承载着青春记忆的土地,只为能离子女和孙辈更近一些,为他们遮风挡雨、添衣做饭。这种亲情,厚重而深沉,如同一座大山,压在他们心头,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漂泊”之路。但在异乡的生活里,乡愁却如影随形,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朱砂痣。他们怀念故乡的青山绿水,怀念那条儿时嬉戏的小河,怀念邻里间淳朴的问候与关怀。故乡的一切,都像是被时光封存的美酒,越陈越香,越品越有味。然而,面对子女和孙辈,他们又不得不将这份乡愁深埋心底,用坚强的外壳去抵御思乡的痛苦。他们忍受着与故乡亲人的聚少离多,忍受着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助,只为了能守护那份亲情,让家庭的灯火在城市的一隅温暖地闪烁。这种亲情与乡愁的交织,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战,在“老漂族”的内心深处悄然上演。他们在亲情的召唤下奋不顾身,在乡愁的侵袭下黯然神伤。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深远意义,也让我们看到老人们为了家庭所做出的无私奉献与巨大牺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家”的真谛,即使这意味着要在亲情与乡愁之间反复煎熬,也要坚守到底。
社会的温暖与冷漠
尽管“老漂族”们在努力适应新生活,试图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他们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在日照,那些短距离迁移的“老漂族”,虽然对生活总体还算满意,却也因为没有当地户口,在享受一些福利时遭遇尴尬;普通的医疗条件,也让他们在面对疾病时多了几分无奈。这让我们看到,在面对“老漂族”这一特殊群体时,社会的关怀体系还存在着明显的漏洞与不足。社区,作为“老漂族”生活的重要舞台,本应是他们温暖的避风港,却在很多时候显得力不从心。一些社区的服务设施与活动项目,还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满足“老漂族”的需求;社区的活动,也常常因为缺乏针对性,而让“老漂族”们望而却步。政府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在落实过程中,却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打折扣,让“老漂族”们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难以彻底消除。社会各界对“老漂族”的态度,也是冷暖不均。有的人对他们充满同情与理解,愿意伸出援手,给予他们关怀与帮助;但也有不少人对他们视而不见,甚至投以异样的眼光,让他们在这座城市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冷漠与孤立。这种社会的温暖与冷漠并存,就像是一道无形的裂痕,横亘在“老漂族”与城市之间。只有社会、社区和家庭三方协同合作,才能让“老漂族”在城市中真正找到新归宿,过上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积极心态的光芒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能够积极面对“老漂”生活、主动融入新环境的老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黑暗中闪烁着光芒。他们不因离开家乡而怨天尤人,不因生活中的困难而消极怠工,而是用乐观的心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积极的行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为邻里们送去温暖与关怀;他们学习新的技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他们与孙辈们一起玩耍、学习,用爱与陪伴守护着家庭的幸福。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仅让他们自身受益匪浅,也感染着周围的人。他们让我们看到,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保持积极的心态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老漂族”而言,积极的心态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新生活的大门,让他们更快地适应环境,更好地应对挑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积极的心态也是一盏明灯,在面对生活困境时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挫折中找到前进的动力。
未来展望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老漂族”问题认识的加深,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我们期待政府能够出台更多针对“老漂族”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如简化异地就医手续、提供更多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同时,我们也希望社区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志愿服务,帮助“老漂族”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我们也应该更加关心和理解“老漂族”的需求和感受。子女应该多花时间陪伴老人,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选择。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此外,我们还应该鼓励“老漂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他们的余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是社会宝贵的财富,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他们不仅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也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增添一份力量。最后,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注“老漂族”的生活状况,为他们在城市中寻找新归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老漂族”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幸福和尊严。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老漂族”的生活现状,更深刻认识到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面临的挑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一点努力,关注和关爱“老漂族”,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也将因此变得更加和谐、温暖。“老漂族”们在城市中寻找新归宿的旅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无限的希望与可能。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部厚重的史诗,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的温暖与个体的坚韧。
让我们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积极的行动,为他们在城市中搭建起一座座温暖的桥梁,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不再漂泊,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殷小丫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殷小丫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