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新年的钟声渐渐远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语言景观实践队踏上了探寻友谊关“爱国”语言景观的旅程。这次实践旨在深入挖掘友谊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通过语言景观塑造和传播爱国情感。
友谊关,这座位于中国南疆的历史名关,不仅是中越边境贸易的重要通道,更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实践队成员们通过手机拍照的方式,精心采集了友谊关内的各类语言标牌,共计382张照片,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历史主体的维度上,实践队发现,凭祥市政府作为塑造友谊关爱国情感的核心行为主体,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定和景区建设举措,成功地将友谊关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课堂。从“红色引领”、“强梦引领”到“榜样引领”、“宣传引领”,这些行动不仅深化了边疆爱国主义教育,更引导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在场所话语的分析中,实践队成员们被友谊关内丰富多样的语言景观所吸引。从标牌的语码选择到字体、颜色及材质的运用,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中文标牌的显著优势,多语标牌的异域风情,以及字体颜色中红色的主导地位,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友谊关的历史与荣耀。这些语言景观不仅传达了爱国之情,更引导着游客的行为,激发着他们的爱国情感。
此外,实践队还深入探讨了友谊关景区语言景观的互动秩序。他们发现,在公共空间中,官方部门通过自上而下的标牌设置,成功地构建了与爱国相关的情感机制。无论是祈使句的鼓励引导,还是严肃语气的警告提示,这些语言标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游客的情感和行为。
通过这次实践探索,语言景观实践队深刻感受到了友谊关“爱国”语言景观的独特魅力。这些语言景观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现实中发挥着引导情感、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它们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每一位到访的游客都能在其中汲取爱国精神的养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
展望未来,实践队成员们希望能够在更多领域开展语言景观的研究与实践,深入挖掘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