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孔乙己文学”反思潮中洞察大学生就业百态
于“孔乙己文学”反思潮中洞察大学生就业百态——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心得☐京伊斯古勒·哈力克(城市与环境学院2403班)参与“孔乙己文学”背后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如推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复杂图景,也引发了我对教育、社会期望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度思考。在调研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孔乙己文学”背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真实存在。回到家乡后,我先联系了一些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有的刚参加工作,有的已经工作几年了。我约了几个一起吃饭,顺便聊聊就业的事儿。有个学姐跟我说,她毕业的时候特别迷茫,学的专业是市场营销,但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光靠学校学的那些理论根本不够用。公司更看重实际经验,比如怎么跑客户、怎么策划活动。她当时投了好多简历,都石沉大海。最后还是通过亲戚介绍,才进了一家公司从基层做起。她跟我说:“在学校的时候,总觉得学历很重要,但工作以后才发现,学历只是个敲门砖,能不能留下来,还得看自己有没有真本事。”还有一个学长,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他跟我说,学校里学的编程语言和实际工作差距太大。在学校的时候,写代码只要能运行就行,但工作以后,公司要求代码的效率、可读性都很高,还得会用各种工具。他为了适应工作,花了好几个月重新学习。他告诉我:“学校学的东西,和实际工作差太远了,很多东西还得自己补课。” 调研期间,打开手机来浏览大学生找工作场面,映入眼帘的是招聘会现场人山人海的画面,大家都拿着简历,挨个展位投。我观察到很多展位前都排起了长队,但真正被录用的却没几个。招聘人员会说,他们公司招人,学历只是个基本要求,更看重的是实际能力和经验。他举了个例子:“我们招一个文案策划岗位,学历要求本科,但真正能写好文案的,十个里挑不出一个。很多大学生写的东西,要么太理论化,要么完全不符合市场需求。”他还说,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问题,总觉得自己的学历高,就应该拿高工资,但实际上,公司更看重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招聘会现场也会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有的拿着简历到处投,但眼神里全是迷茫;有的站在展位前,和招聘人员聊几句就灰溜溜地走了。我发现高学历似乎不再是通往理想职业的“金钥匙”,许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徘徊,怀揣着知识却难以找到匹配的岗位,如同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陷入学历与现实的落差。这种困境源于多方面因素: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部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错位;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市场的波动,让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选择。调研中,大学生们的迷茫与焦虑令人揪心。曾经以为凭借一纸文凭就能收获理想工作,可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但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积极的转变。一些大学生开始放下身段,主动了解市场需求,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打破“长衫”的束缚,拓宽就业渠道。他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传统的“铁饭碗”,而是勇敢尝试新兴行业和灵活就业模式,展现出适应时代变化的韧性。这次调研也让我对社会和高校有了更多期待。社会应创造更加公平、包容的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鼓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搭建起教育与就业的桥梁。高校则需要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课程设计到就业指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大学生在走出校园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孔乙己文学”不应只是大学生自嘲的标签,而应成为推动社会和个人共同进步的契机。作为调研参与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让更多大学生在就业之路上找到方向,实现自身价值。然而,这次“返家乡”调研让我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进一步更深刻的理解。我发现,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学校、大学生和社会,都需要一起努力,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要改革课程,多和企业合作,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大学生要调整就业观念,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社会要多给大学生机会,减少偏见,提供更多的支持。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脱掉“长衫”,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孔乙己文学”虽然好玩,但背后藏着的就业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希望通过这次调研,能让更多人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希望能给像我这样的在校大学生一些启示。毕竟,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就业这条路,还得靠大家一起走。
作者:京伊斯古勒·哈力克 来源:社会调研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