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长衫里的青春:当“孔乙己文学”照进大学生就业困境
□方怡芳(城市与环境学院2405班)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鲁迅笔下这个落魄书生的形象,在百年后的今天,被当代大学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孔乙己文学"悄然走红,大学生们用"学历是我脱不下的长衫"来自嘲,用"如果我没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来表达就业困境。这种集体性的文化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迷茫与焦虑。当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当学历贬值成为不争的事实,当就业市场供需失衡日益加剧,"孔乙己文学"的流行不再仅仅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而是成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生存状态的一面镜子。因此,为了更好了解大学生面对就业的相关看法,我们对此进行了调研,从中我也收获了一些体会。
大学生面对的困局是学历贬值与就业困境的双重挤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大学学历从稀缺资源变为普遍标配。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跃升至2020年的54.4%,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与此同时,学历的含金量却在不断稀释,本科文凭不再是就业市场的"通行证"。
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日益凸显。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但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跟不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传统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制造业、服务业提供的岗位与大学生就业期望存在明显落差。
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市场现实的落差不断拉大。调查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期望进入体制内或知名企业工作,但实际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不足20%。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许多大学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对此溯源这是教育异化与价值迷失的时代症候。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教育异化现象日益严重。高等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培养"标准化"的人才,注重技能传授而忽视人格培养,强调就业导向而轻视人文素养。这种异化导致教育失去了其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功能,变成了单纯的就业培训。
社会价值观的单一化倾向加剧了就业焦虑。"成功"被狭隘地定义为高薪、体面的工作,其他职业选择则被视为失败。这种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使得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
家庭与社会期待的沉重负担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许多家庭将教育投资视为改变命运的赌注,这种期待转化为大学生择业时的无形压力,使他们难以做出符合自身兴趣和能力的选择。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破局?理应重构教育与就业的新生态。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高校需要重新思考人才培养定位,打破专业壁垒,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同时,要建立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度和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调整学习方向。
就业观念需要与时俱进。社会应当树立多元化的成功标准,尊重不同职业选择的价值。大学生也需要调整心态,认识到第一份工作只是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个人发展路径应当多元化。在传统就业之外,创新创业、自由职业、灵活就业等新型就业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盲目追随社会主流。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孔乙己文学"的流行既是对现实的无奈调侃,也是对改变的深切呼唤。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需要教育体系的改革,需要社会观念的更新,更需要每个年轻人勇于突破"长衫"的束缚,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教育的真谛不是给人一件永远脱不下的"长衫",而是培养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创造多种可能的完整的人。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学历的光环与局限,当我们学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孔乙己"的困境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