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滩簧绕梁间,
丝竹声声入心田。
生旦净丑皆传神,
笑中带泪惹人怜。”
在浙江众多地方戏曲中,还有一类戏剧,就是湖州滩簧戏(简称湖剧)。
一
反映现实小戏,展现淳朴民风

常言道,大戏是在婚丧喜事、重大节庆中演出的,而像滩簧戏这般的小戏只能在边边角落,比较偏僻的、小的剧场演出,这是一个传统的观念。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有这些小戏,才让戏剧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滩簧戏在民国开始以后,便形成了浙江独特的戏剧繁荣的现象。这些戏剧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为普通百姓说话。
浙江方言众多、民俗各异,从而形成了浙江戏曲不同风格的演出格局。滩簧戏有许多种类,长兴滩簧剧是浙江省长兴县地方戏之一,多流传于长兴本地历史悠久。
在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的小沉渎村,有这么一位奶奶——她作为长兴滩簧的重要传承人,唱词柔婉音韵中和,韵脚相连语言淳朴,她唱的滩簧戏可谓是十里八乡人人称赞——她就是强翠娥。

“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青禾实践队在这一天拜访了强翠娥奶奶家。三伏天的到来让我们感到些许烦躁,炎炎夏日似能把我们融化成水般,每一阵风都带着热浪。带着这样的心情,在我见到强翠娥奶奶的刹那间消失殆尽。我们看到的奶奶有着82岁的高龄却依旧精神矍铄,热情地拿出提前切好的水果说欢迎我们的到来,明明客厅没有空调,我的心却一下子平静下来。
据强翠娥奶奶回忆,她自幼对文艺充满热爱,13岁便开始学唱滩簧戏,17岁进入人民公社的长虹文工团。她与老伴钦学俊共同致力于滩簧戏的表演与传承,两人曾多次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获得了多项荣誉。
说着,她拿出了几份唱词,她说:“这个《庵堂相会》是传统戏,《改革开放有成效》、《十唱计划生育好》这些,我们叫宣传戏。”可见强翠娥奶奶对每份唱词都如数家珍。


在一个文件袋里,还有两张证书,颁发时间都是2009年。一张是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艺术界联合会共同颁发的,强翠娥同志被确定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的证书。另一张是由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颁发的,被评定为第一批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滩簧(长兴滩簧)”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
面对这些证书、照片、唱词,强翠娥回忆起了滩簧盛行的年代:那时,由于农村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很枯燥,农民很少有机会看到大剧团的演出,因此演出形式自由的滩簧就很受欢迎。
二
承载美好向往,成就特殊符号

“滩簧”中的“滩”指“路头戏”,“路头戏”相对于正规的舞台戏剧而言,一是场地没有“戏台子”的要求,晒场、路边、庭院等都可以成为表演场所;二是戏词灵活,表演者根据预设情节张口就来,随意发挥,只要唱着顺畅即可。“簧”是一种曲调,就像京剧中的皮黄,因此也称“滩黄”。因为唱的内容都跟农村生活很贴近,演唱语言也是长兴方言,给人感觉很亲切,那时候大家就围着一圈,都听得很开心。

“长兴滩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它通过独特的伴奏方式、稳定的演艺形式、简单的行当角色、整齐的唱词句法艺术形式展现。
在强翠娥奶奶的唱词本里,我们可以看到滩簧戏承载了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讲述的是正能量故事,最多的是劝人为善、因果相报。传统文化中“孝敬”与“善待”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内容。强翠娥常常在丰收后、节庆时上演,人们在丰收之际,以这一形式集会,来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祈求平安、接财纳福,蕴含着当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时看滩簧戏从来不用出钱,表演者大多是无私奉献。每当摆场子时,都是村民抢着帮忙,需要什么物件都会到家里去拿,有时还会把自己家的门板都卸下来搭台。因此,淳朴的民风是强翠娥奶奶无偿演出的坚持。

“长兴滩簧”使用长兴方言,充满乡土味,这种语言符号使“长兴滩簧”有了辨识度。地方小调和日常生活中民俗仪式上特有的声调融合而成的唱腔,以夸张和诙谐的姿态和入情入境的表情,共同构成了滩簧的特殊符号。但因长兴方言普及的局限性,也造成了“长兴滩簧”的传承人较少的情况。
三
守望文化家园,传承历史文脉
近年来,我国在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像滩簧这样的地方曲艺文化正面临着生存危机。滩簧盛行的年代,是文化生活较为枯燥的年代,但对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呈现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
尽管长兴县成立了培训基地,但因为滩簧是通过口头传播,没有像百叶龙、狮舞这些文化拥有可以表现的实物,因此传播只能依赖前人,这也使得这项艺术的传播较为局限。作为一种长兴本土文化,如今长兴滩簧成了“独角戏”,采取保护行动,已然刻不容缓。

我们呼吁青年人可以主动学习滩簧戏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书籍、网络、讲座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增强对滩簧戏的文化认知。也通过观看滩簧戏演出、参与相关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对滩簧戏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的传承工作打下基础。
总之,青年人在滩簧戏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增强文化认知与兴趣、参与传承实践、推动创新发展、宣传与推广以及参与政策倡导与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青年人才能共同推动滩簧戏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滩簧戏能够在未来回响。

小沉渎有你!
排版 | 王洁
图片 | 来自青禾实践队
文字 | 王洁
审核 | 赵丹妮 陈哲雨
责编 | 杨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