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在苫山传递,人情于群众温暖
7 月 18 日,来自[学校名称]的支教团队在山东省聊城市苫山村继续着他们的支教之旅。尽管早上宿舍依旧断电,但支教队员们简单收拾后,早早到达教室,准备开始新一天的课程,孩子们少有请假。
清晨,阳光努力穿透云层,洒在苫山村的土地上。支教队员们在昏暗的宿舍中迅速整理好自己,带着对新一天的期待,匆匆赶往教室。宿舍断电的不便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热情和决心,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要为孩子们带来优质教育的信念。
各年级的教室中,语数英老师们早早站在了讲台上。语文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着优美的诗词,那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仿佛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老师一边朗读,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着诗中的画面,孩子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美好景象的向往,他们跟着老师的节奏,轻轻吟诵着诗句,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道精心准备的例题,耐心地引导孩子们思考解题的方法。“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道题,谁能想到解题的第一步应该怎么做?”老师的目光充满鼓励,孩子们纷纷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孩子一开始答错了,但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英语老师则用标准的发音,带着孩子们朗读单词和句子,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语言之窗。“Hello,everyone!Let's read these words together.”老师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孩子们跟着大声朗读,那整齐而充满活力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
图为王老师与学生课间欢乐畅谈场景 通讯员 韩贻飞 摄
中午书记前来问候大家近况,甚至支教条件方方面面艰苦,书记对队员们进行了安慰和激励,亲自下厨房为支教队员炒自带的鸡肉,让大家心中倍感温暖,鼓足干劲继续加油!
图为书记亲自下厨为支教队员做炒鸡 通讯员 韩贻飞 摄
中午用过简单的午饭后,支教队员们在办公室进行了短暂的午休。没有舒适的床铺,他们只能趴在桌子上或者靠在椅子上稍作休息。但即便如此,他们的脸上也没有丝毫的抱怨,心中想着的是下午的课程。
下午的课程同样精彩纷呈。科学课上,何老师提出了“火箭如何升空”的问题,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以玩具反冲火箭为引导,生动地讲解着其中的物理原理。“同学们,火箭升空是利用了反冲力的原理,就像这个玩具火箭一样。”何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演示着玩具火箭的发射,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渴望。随后,何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室外,让他们亲身尝试制作和发射简易的“火箭”。孩子们兴奋地摆弄着手中的材料,有的在认真地粘贴,有的在仔细地调整角度,在实践中感受着科学的魅力。
图为何老师科学课学生们动手思考场景 通讯员 韩贻飞 摄
书法课上,徐老师在黑板上细致入微地为四年级的孩子们示范着书法。他将一个字的一笔一划都剖析得清清楚楚,从起笔到收笔,从笔画的形态到结构的布局。“同学们,看这个‘永’字,点要这样写,横要平,竖要直。”徐老师一边写,一边讲解着要点,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模仿着老师的书写,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墨香。
在这一天的教学中,有一个叫小慧的女孩,在科学课上表现得尤为积极。她不断地向何老师提问,对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好奇。“老师,为什么火箭要做成这样的形状?”“老师,反冲力还能应用在哪些地方?”她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何老师耐心地解答着她的问题,鼓励她继续探索。
还有一个叫小亮的男孩,在书法课上一开始写得不太好,但他没有气馁,经过徐老师的耐心指导和自己的多次练习,最终写出了漂亮的字。“老师,您看我这次写得怎么样?”小亮拿着自己的作品,期待地看着徐老师。徐老师微笑着点头,“进步很大,继续努力!”小亮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一天的辛勤劳作后,夕阳的余晖洒在校园里。孩子们在支教队员的护送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校门。家长们早已在校门口等候,看到孩子们一天的收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一天,支教队员们虽然面临着生活上的不便,但他们始终坚守着教育的初心,用知识和爱心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他们相信,每一次的付出都可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未来必将开花结果。
通讯员 韩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