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访宜城 | 让土壤更肥沃 让黄梅更年轻

发布时间:2024-07-14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7月12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拓寻有戏安庆,听访黄梅故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脚步,轻轻地踏进了一片极具传统表现形式的场所---安庆市黄梅戏会馆。一桌三椅、古朴戏台、出将入相,会馆里的每一处地方都体现出浓厚的黄梅戏氛围。在会馆里,我们采访了王小亚、郭幼华和潘木兰三位老师,他们将六十余年积累黄梅戏知识同我们分享,让同学们感受至深。

团队与老师们合影留念

传统曲调,忧虑深思
       王小亚老师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之子,黄梅戏优秀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在黄梅戏曲调研究方面具有至高的造诣。在对王老师的采访中,他向我们阐述了黄梅戏传统曲调发展所遇见的困难,黄梅戏应该如何守正创新,以及怎样才能唱好黄梅戏。
       他说道:“黄梅戏曲调创作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丢掉了传统平词的味道,作曲家过度追求‘新’”。其实最古老形式的黄梅戏是没有作曲,黄梅戏的唱腔是靠一代代老艺人的口耳相传,在这样的环境中造就了黄梅戏老平词的韵律,而现在丢掉老平词的黄梅戏虽然好听,但是缺少了老戏迷追求的那种“味道”。所以在保证不丢掉黄梅戏老味道的情况下,将黄梅戏曲调创作与时俱进,这就是黄梅戏如何守正创新问题的答案。

33e5f6a8cb5a74ebaa9c4d761e0ab7ff.png

与王小亚老师交流

       最后,他向我们说道“黄梅戏演唱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说好安庆话,安庆永远是孕育黄梅戏的沃土。”团队成员在这两天与安庆人民接触的过程中也深有感触,黄梅戏念白的精髓就是安庆方言。
黄梅伉俪,寄语深情
       郭幼华老师和潘木兰老师是一对黄梅伉俪,二人相伴在一起走过六十余年的黄梅戏生涯,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舞台上已经塑造了好多突出角色,在生活中也收获了六十余年的感情。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潘木兰老师三次转“台”的经历,从舞台到政台,再到最后的讲台,六十余年中潘老师持续坚守,不曾离开一天。“黄梅戏的任何发展时期,人民大众永远是黄梅戏的土壤,演员永远是土壤中的种子,没有土壤的肥沃就没有种子的生根发芽。”这是潘老师对我们的深情寄语,他希望我们能够一直热爱黄梅戏,让我们的黄梅戏茁壮成长。
       郭幼华老师是七八十年代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的当家花旦,《卖油郎与花魁女》这出戏的第一版花魁女扮演者。郭老师自幼失去双亲,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来到安庆学习黄梅戏,从歌舞班到黄梅班,郭老师将歌剧发声方法加进黄梅戏唱腔,创造出的黄梅戏艺术是老师一生的骄傲。

3a338d06de1259b6f3454c84de5ff4be.jpg

采访艺术家潘木兰夫妇

     “有你们这颗热情的心,黄梅戏永远有希望,永远都是先进的!”这是郭幼华老师对黄梅戏未来的展望,通过与老艺术家们的交流,团队成员深刻地认识到薪火相传的意义。黄梅戏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演员和戏迷的传承,为了保护好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实践团队成员会一直将黄梅戏扎根心中。

作者:韩俊豪 孙烨琪 来源:微信公众号
  • 探访宜城|汲取百长 溢彩黄梅
  • 安徽师范大学赴安庆“拓寻有戏安庆,听访黄梅故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再芬黄梅公馆与京话艺术剧院采访吴美莲老师与潘莉萍院长
  • 07-14
  • 西安科技大学社会实践团:晋陕蒙能源实践活动璀璨启航
  • “挺膺担当、能源报国”西安科技大学晋陕蒙能源基地实践调研
  • 传承中华文化,共绘民族团结未来
  • 传承中华文化,共绘民族团结未来
  • 7月14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实践团成功举办了一场以“中华文化汉族包容性、汉族历史起源与汉族音乐之韵”为主题的汉族文化交
  • 07-14
  • 毕节学子三下乡:厚植爱国情怀,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 安徽师大“三下乡”:红色教育融入美育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