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赴安庆“拓寻有戏安庆,听访黄梅故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再芬黄梅公馆采访吴美莲老师。暴雨哗哗,情绪燃燃,团队成员怀着崇拜与激动的心情与吴老师进行交流,并向吴老师学习经典的黄梅戏唱段。下午,团队的脚步轻轻踏进安庆市京话艺术剧院,院长潘丽萍老师热情接见团队成员,潘老师一声声细腻婉转的唱腔渐入同学们心中,使大家此行的目的更加明确......
科技相融,溢彩黄梅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美莲老师在舞台上创造了许多精彩的角色,如:祥林嫂、冯素珍、陈赛金等。吴老师与我们访谈的过程中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黄梅戏的发展如何能够保持生命力?黄梅戏如何进行人才的培养?以及怎么才能塑造一个精彩的舞台角色?
与吴美莲老师访谈
通讯员黎安冉
“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可以极大地丰富黄梅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我们的黄梅戏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在时代的快速变迁中,外来文化对传统艺术冲击极大,人民大众的审美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而黄梅戏唯有顺应时代、善用科技、贴近百姓,才能拥有勃勃生机。“演员是黄梅戏发展的生力军,演员的培养是黄梅戏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材施教提升演员艺术水平是梅戏培养下一代的根本原则。”吴老师结合自己求学的经历回答了黄梅戏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问题。
“寒冬逝,暖春到,山清水秀分外骄。”伴随着悠扬的《祝福》唱段,吴老师向我们分享了自己创造“祥林嫂”这个角色的经验,一个精彩角色的创造离不开多方面的借鉴,在借鉴的同时又要加入自己的特色,耐得住寂寞去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所有团队成员需要学习的!
京黄合奏,梨花漫舞
潘丽萍老师是安庆市京话艺术剧院的院长,学习京剧已有四十余年,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中潘院长向我们表现了自己的艺术修养与造诣。京剧流派众多,规矩严格,在下午的访谈过程中,潘院长将京剧的特色和我们慢慢讲来......
采访潘莉萍老师
通讯员黎安冉
“安庆是徽班进京的起点,也是京剧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我们安庆不能没有京剧,我要一直坚守在安庆京剧的一线。”安庆的剧院改革进行了无数次,在一次次的浪潮中,潘院长始终坚守安庆的京剧艺术,下基层、走到群众中去,把京剧唱给他们听,这是潘院长以前在做的事情,也是未来要坚持的事情。带这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团队成员向潘院长学习《天仙配》选段。
潘莉萍老师带领大家排练
通讯员丁文博
在排练的过程中,在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里,都凝聚了无数艺人的智慧和汗水,也让我们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汗水浸透文化衫,虽有劳累,收获颇丰。
与吴美莲老师合影
通讯员黎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