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高腔:活化石的传承与艺术价值
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岳西县独存的古老稀有剧种,被誉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它起源于明代青阳腔,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岳西高腔。本文将从岳西高腔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剧目体系、传承现状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揭示岳西高腔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文化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来到非遗小院。通讯员 任欣欣 供图
岳西高腔的历史渊源:
据记载,岳西高腔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文人商儒将古青阳腔传入岳西。当时,乡绅集中在私塾教习高腔,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至清光绪年间,岳西高腔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与本土民俗文化相结合,逐渐孕育而成。岳西高腔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
岳西高腔的艺术特点:
(1)戏曲文学:岳西高腔的戏曲文学自成体系,包括剧目剧本、唱词、宾白等。其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价值,如《荆钗记》等南戏五大传奇剧目的精彩折子。
(2)戏曲音乐:岳西高腔的音乐体制基本属曲牌联套体,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其唱腔独特,继承了滚调”艺术并发展成畅滚”。
(3)表演艺术:岳西高腔的表演艺术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包括舞台表演、围鼓坐唱和在民俗活动中的表演等形式。
(4)基本活动形式:岳西高腔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庙会、灯会和民间庆典等,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
岳西高腔的剧目体系:
岳西高腔的剧目分为喜曲”和正戏”两大类。其中,正戏占绝大多数,包括《荆钗记》等南戏五大传奇剧目的精彩折子。喜曲则主要用于民俗活动,唱词均为吉庆之词。通过对岳西境内民间抄本的发掘、搜集、整理,已累积剧目一百二十余种,二百五十多出。
岳西高腔的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岳西高腔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我国政府将其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各地也积极开展岳西高腔的传承工作,如开展培训班、举办演出等活动,使岳西高腔得以传承和发扬。
岳西高腔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各地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价值,还对戏剧学、音乐学、民俗学、文化学和社会学有突出的学术研究和艺术价值。保护和传承岳西高腔,有助于丰富我国戏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进行合影。通讯员 任欣欣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