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村是中国第一农民画村,依托余东村农民画产业发展,余东未来乡村建设工程于2020年9月启动。一年来,余东未来乡村形成了卖画作、卖版权、卖文创、卖旅游的丰富业态,创造产值2000万元,村集体增收107万元。为了推动一个未来乡村带出一批未来乡村,实现各个村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今年9月,柯城区沟溪乡组建以余东村为龙头,余西村、碗窑村、碗东村、后坞村、洞头村、沟溪村、五十都村、斗目垅村共9个村结盟的未来乡村联盟。
联盟村之间用观光小火车串起来,通过“强村带弱村”“特色加特色”,聚焦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将文化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携手打造文化产业带,在项目建设、产业培育、村民就业创业等方面实现抱团发展、共富共美。
(一)“一幅画”走出共富路,画卷中的未来乡村——余东村

余东村是浙江省重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因风格独特的农民画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画村”。近年来,余东村以“农民画”为核心,以“村集体+农民画+旅游+文创+版权”为发展模式,以“一幅画”带动全域产业联动,走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致富路,让绿色生态、民间艺术、文明有礼成为百姓的“摇钱树”,围绕农民画做大研学产业、文创产业、旅游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一幅精神富足、产业兴旺的幸福画卷正在余东未来乡村徐徐展开。
- 农民画画家 郑根良先生:绘就美好生活,以画传递知识与爱
【人物介绍】

郑根良,笔名荣云,男,1951年10月出生,初中文化,余东村农民,2003年4月起任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副会长,1989年加入衢州美术家协会。原是民间木匠,擅长木刻、农民画、彩灯制作等。师从家传,受母亲影响,对民间绘画有浓厚兴趣。有40多年农民画创作经历,自幼喜爱画画。2000年至今,有十余幅作品展出及获奖。
【寻访足迹】
自余东村以中国第一农民画村问世,余东村便依托农民画产业发展,精心培育乡村农民画家并打造余东农民画品牌。为深入了解农民画家的英雄事迹,2023年7月院传承乡村工匠,寻道未来乡村——浙江金融职业学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中国第一画乡余东村展开实地调研。
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团队成员来到了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副会长郑根良先生的家中。郑副会长对团队成员的到访感到开心,他先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他的画作,以及他正在创作的画册。这本画册简述的是一个农村女孩的一个故事,每页的图画通俗易懂,正如他在访谈中提到,一幅画作可以传达一件事情,它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可以将枯燥无味的汉字用五颜六色的图画展现出来。翻至最后一页,女孩的一生在他的笔下结束了,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用画册的方式展现了她的故事,就好像真实存在过。
通过访谈,团队成员了解到其初衷仅为热爱绘画,不惜跋涉千里问师学画,最后学成归来,和同伴一起完成了使余东村名声大噪的墙画。五颜六色的房子,栩栩如生的墙画,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播放,成为新晋网红村,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大幅度增加了村中旅游收入,为余东村农民画品牌迅速打响知名度。郑根良先生以其农民画画家的身份,推动余东村经济发展,助力未来乡村的经济基石。

一村的经济富裕还不足以支撑未来乡村成功建设,文化繁荣也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点之一。郑根良先生以及他的伙伴在完成余东村画作之后,他发现相比白纸黑字,一幅五颜六色的画作更容易让人读懂文章的内涵。随后几年他将平淡枯燥的文字化为通俗易懂的画集传播中华文化,希望通过视觉的语言让老百姓懂得更多道理。“我们在一个村画完关于孝道的墙画之后,下面的老太婆一下子就看懂了,一直流眼泪。”郑爷爷说。在他说完他会去更多的村中作画的时候,团队成员对郑爷爷以画育人的方式表示敬佩,也意识到,他的画作不仅为余东村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千千万万不识字的老年人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村中幼童提供了启蒙教育,以文化赋能未来乡村。
【访谈感悟】
郑根良先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作品。他通过画笔展现了乡村的美丽风景、人民的朴实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历史故事的精髓,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乡村的温暖和宁静。正是有像郑根良先生这样热爱画画的画家,将余东的山田风景、人文特色留在纸上,推广给更多人,余东村才会有如今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