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协作齐助力,宝贝“走出去”,游客’走进来“——斗目垅村
斗目垅村位于沟溪乡东北部,它是衢州首批开展“一村万树”的村庄,也是衢州首个知青文化村,围绕知青故事打造村中公园、民宿、景观等。近年来,依托山海协作大平台和项目建设,斗目优村争取帮扶资全打造“德门龙”手工面作坊新厂房建成后销售效预计在原来的其础上翻一番 达到700万余元,带动30余户农户参与面条加工、销售。同时通过“飞地”营销、“消薄卡”助农、“村播”基地进行“线上村播销售+线下超市销售”等销售途径,扩大品牌影响力,增进农户和村集体增收。
- 非遗手工面传承人 陈家胜先生:一碗面世代传承,打造家乡味道
【人物介绍】

陈家胜,德门龙传统手工面传承人。早在1927年,陈家胜的曾祖父就开始制作手工面条。那时,曾祖父特地前往杭州学习手艺,并把技术带回家乡,经过两代人的发扬和传承,到陈家胜父亲陈有华手上时,手工面的名声渐渐传出斗门垅村。2010年,陈家胜回到家乡继承了家族的手艺。
【寻访足迹】
团队成员们从沟溪乡政府了解到,距离碗窑村不远的斗目垅村以手工阳面闻名,传承至今已近百年。次日一早,队员们出发寻找衢州手工阳面的非遗传承人——陈家胜师傅。
迎着朝阳,队员们行走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呼吸着与城市里截然不同的清新空气,感受浙里乡村的静谧安详。我们向路边的村民们询问手工阳面,他们指向一处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民房说:”就是那家,他们也在村里办厂的,生意可红火哩!“队员们走向民房,正巧碰见陈师傅,他身形偏瘦,乡音淳朴,眼神十分明亮。他忙招呼我们入座,一边沏茶一边与我们交谈。
问题一:”陈师傅您好,‘德门龙’牌手工阳面今年销量非常好,能否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款面条呢?“陈师傅从手工阳面的历史开始介绍:”我家的手工面条至今已经有97年的历史,传承了四代人。在以前的衢州,手工面条一般轻易吃不得,只有在逢年过节招待贵客时才能吃上几回,手工面条也是我们当地百姓送礼的首选。之所以我家的面条卖得出去,是因为我家的面条和市面上普通的面条不一样,它有口感劲道、不易糊汤的特点。经常有酒店饭店来采购我们的面条,有些老顾客还会专程开车过来买,一买就是三十来斤。”
问题二:“‘德门龙’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像村名‘斗目陇‘,那么请问陈师傅是怎样想到要注册商标的呢?”陈师傅哈哈一笑说:“ ‘德’是指做生意要讲道德,‘门’是指生意要如鲤鱼跃龙门一般,‘龙’指的是龙的传人,也蕴涵了传承四代人的含义。当初起这个名字确实是想把我们村也宣传出去,所以就用了这个名字,听起来也不错的。2014年我申请注册了“德门龙”手工阳面商标,将手工面品牌化创建品牌后,面坊名气越来越响,加上我在淘宝和微店上也开了店铺,有空还会自己做直播,手工面已经卖向了全国各地,有些老顾客动辄二三十斤。然后注册商标也是因为面条卖得越来越好,卖得越来越远。这也是叫品牌意识嘛,前几年直播电商兴起的时候,我见识到淘宝直播的威力,直播间40万人,卖出一拖拉机那么多的面条呢。”说到这,陈师傅不禁喜笑颜开。
问题三:“请问现阶段德门龙手工面条的发展还受到什么因素制约吗?”陈师傅的表情有些喜忧参:“乡里很支持我的面条产业,在村子里面拨款建造了面条加工厂,我本身也是喜欢鼓捣机器的,有些时候我还会自己设计机器出来提高产量。难就难在手工面的工序比较复杂,村里的场地也比较小,要想提高产量就得扩大场地;再一个做面条是看天气的,需要把面条阴干才能包装起来,夏天天气好的时候一天可以生产6000斤面条,这个都不一定的。”
【寻访感悟】

随着交谈的深入,队员们发现陈师傅不仅是做面的工匠,也是经商的大师。陈师傅早在10年前传承家族手艺就明确了品牌意识,在直播电商的时代风口来临时抓住机遇,开设微店网店,线上线下销售两手抓。除此之外,德门龙品牌还在衢州市区开设面馆,大搞体验营销。他以马云和曹德旺作为自己的偶像,不为别的,就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前做生意是补贴家用,万一做大了就是实现梦想。“陈师傅憧憬的这样说着。目前全国疫情形势向好,各行各业也开始恢复疫情前的发展,在全国还有千千万万像陈师傅这样的农民扎根乡村,用自己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活跃在每一垄的乡村土地上,放下农活,拿起手机,人人都是主播,人人都是奋斗生活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