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安徽农业大学: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大别山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要求大学生结合实践活动,加深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传承红色基因,深刻认识红色价值意蕴,科学把握其丰富时代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7月14日,雨后初晴的一早,安徽农业大学徽猕暑期社会实践团踏入了金寨县红军广场。
金寨县是“红军的故乡”,也是承载着无数人思念与感恩的地方。走进金寨红军广场,六个红色场景映入眼帘:革命烈士纪念塔、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红军烈士墓园、红军广场、洪学智将军纪念碑、金寨县红军纪念堂。
“六个红色场景各有特色,大到浮雕的图案,小至台阶的阶数,每个设计都有隐藏的奥秘。”讲解员为徽猕团队介绍。在团队成员们仔细翻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后,对其中几个红色场景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深入研讨。
脚踏实地,步入革命荆棘路
在雨后初阳的照耀下,徽猕团队走上蕴含深意的台阶。59阶,代表了金寨县有59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国将领;50阶,代表了金寨籍县500多名团以上的革命先烈;49阶的阶梯,代表了1949年金寨县的全部解放;10阶阶梯,寓意着金寨县在革命年代有十万名年轻人,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为国牺牲……
台阶之顶,一座由四面浮雕组成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映入眼帘。
这一座高24米的纪念碑,是为纪念在金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其正面镌刻着刘伯承元帅亲笔书写的“燎原之火”四个金色大字,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大别山地区对中国革命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静听风声,倾诉拳拳爱国心
放轻脚步声,吹着微风,路过先烈的长眠地——金寨革命烈士陵园。
在每一座墓碑的背后,都藏着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有的是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有的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有的是一个乡村里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抛弃了自己舒适的生活,选择了艰苦的战斗。他们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选择了与敌人作斗争。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精神为后代们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他们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子孙后代。”一名前来祭奠的游客满怀热泪。
走近文物,感受峥嵘革命年
走过数级石板路,是金寨县革命博物馆。
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徽猕团队成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将军县”59名开国将军的英雄风采,聆听了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一块块展板,向人们展现着一段辉煌的历史;一行行字,记载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每一件遗物,都是战火纷飞、战火纷飞的年代的见证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寨是立夏节起义的爆发地和六霍起义的主战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四大集团军,红25、28军,都是在这里建立起来的。金寨在抗日战争前期是安徽省抗日斗争的主要阵地。解放战争中,刘邓两位将军挺进大别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光荣的足迹。在民主革命的战火中,在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大别山上的红色旗帜,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
丰富的史料、图片、文字、实物,将历史以及金寨县革命之路的艰辛重现眼前,展厅充斥着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数十万革命先烈为国赴汤蹈火、英勇献身,他们的奉献精神将永载史册,激励着后代肩负起时代的责任。
除了宏伟的建筑,一幕幕精美的浮雕也令人叹为观止。赤红色的花岗岩石材上承载着无数的英雄人物和故事,还有青松、白鹤、祥云等纹饰,象征着红军精神的永垂不朽。从雄伟的纪念塔,到庄严的纪念碑,从庄重肃穆的红军烈士墓到革命博物馆……一路走来,一路思考,一路震撼。徽猕团队轻轻地走每一步,生怕惊醒长眠于此的先烈们,始终保持仰视的目光,心中充满了信念的力量。
徽猕团队的金寨红色之旅告下一段落,但金寨故事还在一代接着一代继续讲下去,徽猕团队在延续红色历史的大道上,也会走得更稳,行得更坚定。“大学四年,一个人的成长更重要。”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试验站站长简少明总结。
中华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国家的魂。徽猕实践团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坚持将继承和创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实践理念,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落实社会实践,努力谱写青春的华章。
 
时间:2023-07-24 作者:黄钧裕 刘熙 尹依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 关注:
  • 湖医学子三下乡,知行合一勇担当
  • 湖医学子三下乡,知行合一勇担当
  • 为了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增强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的坚定意志,湖北医药学院星火筑梦社会实践队来到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蒿口村蒿
  • 07-25
  • 青春遇见贵州 感受多彩魅力 |  携手共创铸青春,普法宣传进
  • 天地有盛意,山水总相逢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桂在同心支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