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伟大三线精神,感受三线文化、赓续红色精神、担当时代使命,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7月16号上午,三线建设”传承者组在丹桂大街广电大厦的华汇茶坊探访了苟文成老同志,深入了解自贡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三线建设者们经历的艰苦岁月,深刻体会他们敢于创新的拼搏思想,队员们从中受益良多。

苟文成老同志讲述三线建设时期的故事
20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于国际形势动荡变化,中国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军事压力和战争威胁。当时大多数企业都在沿海地区,不利于避战,毛主席高瞻远瞩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备战、备荒、为人民,把沿海的重大工业往内迁,伟大的三线建设自此开始。苟文成老同志于1965年从上海化工华东学院西南分院到达黄坡岭参加三线建设工程。他总结说:“三线精神就是一般的人干了一般的事情”。当时的三线建设者们不计自己的利益,也没有向党和国家提出自己的要求,义无反顾、拖家带口前往三线建设工程,在奉献自己的同时把根留在了自贡。
苟文成老同志寄语三线建设组的成员们,希望年轻同志们可以从当年三线建设中发生的平凡的事情里,深入理解和领悟当年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增加自己的才干,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励志做一个能吃苦、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小组成员倾听苟文成老同志讲述三线建设的故事
1.迎难而上 砥砺前行由于战备需要,三线建设时期的工厂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遵循分散、隐蔽、靠山的指导原则。很多三线企业坐落在交通不便、远离原材料以及相关上下旅游企业的地方。由于计划仓促,很多三线项目面临着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局面。来自沿海地区的三线建设者们面临着水土不服、经济困难、一无住房、二无后勤、三无基建的困难局面,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树立起一根根电线杆,修建一条条铁路、公路,盖起一排排“干打垒”,建起一家家企业、科研院所。正是他们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使自贡这座资源型盐产之城,机械,化学,冶金等产业迅速发展,为新时代自贡的老工业城市转型奠定了基础。
2.默默无闻 恪尽职守三线建设时期,黄坡岭有一个装有许多重要物资的库房,但缺少管理人员。诸葛连老同志带头,和苟文成老同志一起承担看守库房的重任。苟文成同志说:“能够被党组织信任,担任库房管理人员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当时炎炎夏日,库房里堆积了很多物资,夜间封闭的库房温度能达到四十多度,两位老同志汗流浃背,最终商量了一个办法--轮流去天池泡凉水降温。他们知道库房的哪个位置有电风扇,但是他们还是坚守心里的底线,绝不私下动用公共财产。因为天气炎热,库房受热膨胀,有些地方发生了破损,下雨时库房会漏水。一次狂风暴雨,紧闭窗子被大风吹开,两位老同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关好后用洋钉钉死窗户,漏水的地方用盆接住。忙完这些事情,两位老同志浑身都湿透了,但他们毫无怨言,做的这一切值得!
3.舍小家为大家 无怨无悔有一位同志,与女朋友情投意合,已经谈婚论嫁了,却为了三线建设的需要,来到了大西北。由于当时通讯落后,加上三线企业地处偏远,这位同志与女朋友失去了联系,回到家乡时,他仍孤身一人。有同学询问这位老同志:“后悔吗?”老同志说:“无悔!我为献身三线建设工程而骄傲!”
当年,无数的三线建设者相应国家号召,为了祖国的建设背井离乡,在一穷二白的大西部开辟新天地,为祖国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新时代青年留下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财富。新时代青年定要牢记三线精神,接过上一代老同志手中的精神火炬,做好这一代的火炬手!

小组队员和苟文成同志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