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让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7月15日,成都理工大学产业技术学院“筠诚所至,同心振乡”暑期社会实践观察团赴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开展实地调研。为扎实上好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与实践课,观察团深入基层,助力乡村振兴以及产业发展。
从发展中找亮点,黄精推动产业振兴
黄精又称老虎姜、黄鸡菜,具有药食同源的属性,补气养阴、健脾清热等功效。宜宾市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中药材黄精的生长。近年来,筠连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以打造“中国黄精第一县”为目标。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黄精作为筠连县具有潜力和前景的中药材,其发展与产业振兴密切相关。7月15日,在百年傅氏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傅华松先生的带领下,“筠诚所至,同心振乡”实践团了解到黄精种植及加工情况。深入百年傅氏黄精种植基地,傅华松先生介绍了黄精种植周期与生长条件,在筠连县政府与各界支持下,今年全县黄精种植面积达6万亩,为黄精产业的供应做好充分保障。其后,团队跟随傅华松先生到达黄精加工厂,通过亲身体验生产线,更加直观地了解黄精产品生产。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傅华松先生进行了交流讨论,傅华松先生表示,未来在筠连县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将引进现代化设备,提高加工品质量,全力推进产品精深加工、研究开发和品牌培育,协助政府推动以中医药为特色的药食同源健康食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发展筠连县当地具有潜力和特色的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从基层中探真知,春风描绘兴盛风采
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是西部偏远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该村在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王家元的带领下,以“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为引领,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筠诚所至,同心振乡”发展成就观察实践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前往筠连县春风村,走访调研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在百年傅氏传承人傅华松带领下,团队师生与春风山庄陈娇娇经理初次相见,携手共走产业振兴路。我们了解到春风村以深化 “新时代春风经验”为主线,推进村企联合、产业提能、人才兴智、服务增效“1+N”党建模式,因地制宜划分三片特色种植区域,并以线下门店为依托,向内聚拢各地游客开发新兴产业,向外辐射筠连茶、跑山猪、黄精以及水粉等特色产品,带动经济态势良好向上发展。除此之外,陈娇娇总经理讲述了王家元书记的振兴乡村的措施,带领我们体悟历代春风村书记乡村振兴的经验,深入学习脱贫攻坚战略精神,解决乡村问题。春风村脱贫实践所凝练形成的“春风精神”,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的是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公、积极作为的率先垂范。发扬“春风精神”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砥砺奋进的创造力量,重温脱贫攻坚来时路,延续乡村振兴新篇章。
从非遗中寻根脉,匠心彰显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历史的活见证,保留着民族历史记忆,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九制黄精作为筠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传承着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筠诚所至、同心振乡”实践团在前期调研准备过程中,了解到筠连当地非遗传承保护现状,主要呈现为品种丰富、多样多元的特点。九制黄精非遗传承人傅华松医生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创新艺术的引领者。实践团成员与傅华松医生进行访谈,感受匠心所在;实地参观九制黄精博物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团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创新发展产业,助力振兴乡村”调研为主线,开门上大课,学在天地间,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身感受新时代最真实的乡村发展变化。以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献给祖国,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