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恩施州三岔镇开展实地调研,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作物秸秆处理与回收路径。
近年来,三岔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但农产品丰收之后,余下秸秆、玉米芯等农作物副产品的处理问题也随之而来。
实践团队前往三岔镇梨子坝村最大的秸秆回收基地“王振兴家庭农场”展开调研。据负责人介绍,农场每年从村民家中回收2-3千吨秸秆,依靠发酵床养殖技术、牛粪发酵处理技术、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实现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的多途径利用。
图为王振兴家庭农场用于秸秆处理的回收车。(通讯员 熊莉凤摄)
“一部分在存储过程中产生霉变的秸秆能分解产生有机肥料,变成果树的优质‘营养剂’,实现秸秆的科学还田,有效利用。另一部分玉米秸秆又能被加工成利于保存、营养价值高的牲畜饲料,真正让‘生态包袱’摇身变成了‘绿色财富’。”实践团队成员刘哲良大受启发。
图为王振兴老板展示回收处理的秸秆。(通讯员 熊莉凤 摄)
实践团队随后前往了水洞村调研,了解水洞村禁止秸秆焚烧的系列措施。当地以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努力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将秸秆粉碎后投入田间,不仅减少了森林火灾安全隐患和空气污染,还可以有效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下一季农作物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实践团队与农场负责人交流
下一步,实践团队将继续通过实地走访、个别访谈、座谈交流、参观学习等形式,与村民、产业工作者、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交流,结合材料学科专业特色,寻求解决秸秆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目标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