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学子:赓续立屯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对其中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古有愚公移山志,今有立屯凿山魂”。驮堪乡道念村立屯坐落于天等县东北部,地处四面环山,交通堵塞,立屯群众生活艰苦。1973年起,三代党支部书记带领立屯群众,一代接着一代干,开启一场旷日持久的逆天出山之战!历经24个春秋,凿通一条长到460米,通往幸福生活的隧道,圆了几代人的出山梦,铺平脱贫致富之路,孕育出“宁可苦其心志,不可苦其心志”的立屯事迹。为更深入了解立屯事迹,延续立屯精神,使立屯精神更加融入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化学与药学学院起航队成员梁欣怡于2022年2月13-14日前往天等县道念村立屯开展"赓续立屯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实地调研。
立屯精神纪念馆设为广西第二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团队成员刚踏入纪念馆,了解到立屯事迹包含三个时代的内容,一是隧道开挖时代,全力挖山凿洞;二是“八七”攻坚时代,发展“五小”产业;三是精准脱贫时代,聚力精准脱贫。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前便是"艰难困苦,穷则思变”,在纪念馆的解说员讲解下,团队成员了解到立屯昔日生存处于五难困境“行路难"就医难"耕种难“饮水难"住房难”状态。但立屯人不愿意屈服于自然所带来的束缚,为了改变此困窘,立屯群众共同决定向大自然发起了挑战。1973年,时任立屯党支部书记的赵德清带领立屯群众在崇山峻岭中开展斗争。利用简单的铁镐、铁锤、钢钎、马灯等工具凿山,开启了艰难奋斗的凿山之路。历时24载,终于凿出通往幸福的道路。创造出"不愿吃苦,宁愿苦干"的独具立屯群众精神。
立屯精神,筑梦小康。到“八七”攻坚时代,在讲解员的解说下成员了解到立屯人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开展"五小"项目-小果园,小菜园,小池塘,小养殖场,小加工厂,立屯人靠自身智慧,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收入。踏入精准脱贫时代,采取“1+4模式”推进天等县脱贫攻坚。通过立屯党支部、党员的引领、带头下,立屯群众继续怀着不苦熬,宁苦干的立屯精神走向脱贫致富之路。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及社会各级的帮助下,建成符合当地特色的"扶贫车间”,打造特色果品产业链,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当地种养殖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等等,立屯于2017年成功脱贫摘帽,踏上小康之路。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还需要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和成果乡村振兴工作。奋力前行,跑向更美好、更幸福的未来!
了解完立屯精神纪念馆,团队成员走进立屯隧道,切身感受立屯群众在凿山挖洞过程中所克服的巨大困难,更加深入感受到立屯群众自力更生、坚持不懈、“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立屯精神,在隧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可看到隧道石壁上摆放着当年立屯人凿山使用不的工具,铁铲、煤油灯、饭碗...立屯隧道,装载历史,也见证着未来。
走了460米,豁然开朗,大片绿色植物在前方摇曳,似乎在欢迎着你的到来。再走几步便看见-棵茂盛的大榕树,这颗榕树见证着立屯群众和立屯村庄的变化。大榕树下的无数名党员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学习立屯先辈坚韧不拔的愚公移山精神,学习立屯人民“宁可苦其心志,不可苦其心志”的艰苦奋斗精神。再走入便看见焕然一发的村庄,干净宽敞的道路,整齐排列的房屋,村庄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美,和谐乡风。
走出立屯时,团队成员重走当年立屯群众未凿山时所走的出山路,亲身感受到地貌的崎岖蜿蜒,领略到立屯所处四面环山独特的位置,在爬山途中深切体会到立屯人用血水与毅力聚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立屯精神。立屯故事,见证历史,记录当下,承载未来。立屯精神的力量生生不息。立屯人用行动展示出巨大正能量的立屯事迹,深刻体现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共产党员意志。
此次活动,更深刻领略到党员先辈们的精神,明知前方艰苦困境,但却起着引领带头作用,并不断鼓舞着群众们打破困境,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道路。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栋梁,我们要向立屯前辈学习立屯精神,学习他们再接再厉、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不断发扬立屯精神事迹,勇于当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不断砥砺前行、踔厉奋发,跑出属于青春速度,同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满怀梦想。大步向前,创造属于青年人的未来,续写新的篇章!
新时代青年应运用青春之力,怀揣立屯精神,不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发展道路,担起乡村振兴之重则。
时间:2023-03-06 作者:梁欣怡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