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故乡山水,共建新村家园丨哈工大(威海)“植梦新村”实践队实践总结
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为更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的重大改变,感受体悟当代大学生使命,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植梦新村”实践队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乡村,见证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新风貌,用大学生的力量推动国家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本次实践活动分为线下,线上和教育帮扶三个板块,线下走进周边村落,切身感受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改头换面新风貌;线上寻找优秀案例,学习变革经验,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并用自己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实行教育帮扶,与有需要的乡村学生取得联系,同时校内招募志愿者,建立校村帮扶平台,为更多哈工大的学子涌入乡村振兴的洪流之中提供通道。
部分线下调研报告书内容如下:
“经济带动文化,生态维稳生活”——四川省遂宁市柏林村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为了探寻乡村在这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昱燊同学走进了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拦江镇柏林村,深入村民家中进行访谈,深入交流他们的感受和愿景,从产业发展、教育发展、文化发展、组织发展、生态发展五个角度全面地进行调查,实地下乡了解该村的发展状况与具体情况。
村庄地处川中丘陵腹地,地势较为缓和,拥有几家小型产业,主要聚焦于农产业,发展大棚种植。该村附近有一所学校,名为真武小学。学校现有教师20余名,在配备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后,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速,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安居黄金梨、安居红苕、糖霜、庙会、打围鼓……各种民俗文化纵横发展,村委会干部积极作为,村民物质文化生活也随着日益丰富了起来。
在疫情条件允许的地区,实践队成员走入乡村,深入人户,就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走访调研,完成了总计约23000字的9份调研报告。通过调研,队员们对乡村各个方面的情况都已经有了深入的全面的了解。
为了真实听取村民呼声,了解村民真实生活状况,弄清楚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看法,以及对目前乡村发展的满意程度,我们从教育、经济、基础设施、医疗、生活、乡村发展变化等方面设计了一份极为详尽且贴近村民生活的问卷,为实践队的调研工作做指导方向的作用。
在线下调研过程中,9名实践队员深入村户,完成了线下调研问卷70余份,共三百多张。
问卷从七个方面,多角度调查了村民们的衣食住行、教育情况及精神文化情况等,对广大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前乡村发展现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材料,也为实践队员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起到了指导作用。
在对周边村落有了更加详细深入的认识后,实践队队员们撰写了对应村落的提案书,针对村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供了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措施。
部分提案书内容如下:
针对胡家淤村村民环保意识较弱,河流污染严重问题,刘雪蕊同学认为:在过去的乡村中,人们缺少环保意识,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并保留至今,给村干部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阻力,出现了乱扔垃圾等问题。同时村干部工作也不够到位,没有设置足够的垃圾桶以及垃圾桶的清理不够及时,也没有处理好个人养殖牲畜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于该问题,刘雪蕊同学建议:村干部加大乡村振兴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可以设置宣传标语,开展讲坛,评比,举行分享会等等。
集众智破解问题短板,聚合力开创发展新局。实践队成员们紧抓核心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总结了共30余条乡村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共70余条针对性建议,完成了总计约11000字的9份提案书,为乡村的改造变革提供了发展新思路。
线上云调研是学习模范乡村,汲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的重要途径。对此,11位实践队队员以不同地区为切入点,深入调研了五大地区共22座乡村振兴模范村落,了解他们在乡村发展转型中不断探索的曲折历史。
西部地区线上调研成果如下: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的明月村、重庆市南岸区的银湖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地区都有着较为良好的农林业或畜牧业环境基础,每个地区都因地制宜,种植当地的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与此同时,银湖村还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与生态气候同时发展蔬菜种植、渔业养殖及花卉苗木种植业,形成了地方特色、种类多样、农林渔业协同发展的第一产业格局。想必大家对“新疆羊肉串”一定不陌生吧!喀什地区就是它的主要供货地之一,目前推广着种养结合模式使小型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发展,同时借助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所得技术手段优化农牧业生产模式。
与这三个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同的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八松乡纳沟村身为4A级旅游景区,以其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往来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的话如今被生态建设的成果反复印证。每个地区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生态建设,在保护当地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银湖村在加快进行农村改厕和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等环境卫生改进的同时,以“生态+”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把“生态+”具体化,项目化。在打造生态宜居的同时,让生态惠及当地水果种植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明月村拥有别具一格的陶文化、茶文化、田园文化等,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提升当地村民文化素质水平的同时助力集成陶艺、茶艺、建筑、花卉、音乐等多位一体的旅游模式。而喀什也发展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如特色美食、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十二木卡姆等,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银湖村的党组织建设和乡村组织建设也有所建树,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除此之外,实践队队员们对北部地区的三涧溪村、官营子村、麻黄洼村、中兴村,东部地区的顾庄村、下姜村、佛岭村、窑下村,中部地区的白土村、孟家庄村、袁家村、东岳村、长江村,南部地区的核桃坝村、大松坡村、姚山村均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学习。结束了对模范乡村的学习后,实践队成员撰写完成了22份共计约六万字的调研报告,总结了75条共计约5000字的乡村发展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指明了更加坚定明确的前进方向,提供了更为开阔明朗的道路。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村调查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传家宝,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做好群众工作、提升乡村干部领导能力、破解振兴乡村难题等特殊意义。2022年12月25日至2023年1月1日,“植梦新村”实践队于精心制作了乡村振兴主题问卷,涉及乡村振兴各个方面且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25个问题,对乡村振兴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线上调研过程中,“植梦新村”实践队共收集了线上调研问卷174份,共348张。我们深入广大群众开展调查,汇集民智,带动社会关注思考乡村振兴,引众涓流汇入乡村振兴的宽广大河中。
为了科普乡村振兴的相关知识,带领大家了解我国大江南北不同地区不同村落为了乡村振兴所作出努力,总结成功村落的经验并吸取教训,实践队结合互联网平台,制作了5期品质精美的乡村振兴云课堂系列视频。
5期云课堂各具侧重,以我国五大地理分区进行讲述,针对资源、环境、气候和文化的差异在以及发展重心的不同进行讲解,使得观众更加全面的了解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根本特征。
云课堂结合实际真实有“干货”的内容加上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使得云课堂获得了线上网友们的大量关注。在微信公众平台QQ空间平台累计获得近破万人次的浏览收看。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同时在人才振兴方面贡献出独属于大学生的力量,“植梦新村”实践队积极建立校村帮扶平台,由实践队后勤组进行,由实践队统一面向全校进行志愿者招募,并且为志愿者分配队长,监督志愿者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相应帮扶任务;实践队还与帮扶对象所在的学校进行联系,通过老师的反馈获取学生在校的成绩提升情况,使我们的帮扶获得真实可靠的反馈 。
实践队与四川省真武小学在内的多个学校取得联系,从小学、初中及高中学段均联系到了一定数量的具有接受帮扶意愿的学生。
目前,志愿帮扶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志愿者们向乡村的孩子们展示着哈工大的温度和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植梦新村”实践队的志愿者们能够使乡村的孩子们获得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未来,使乡村发展一步步脱离人才短缺的泥潭,走上高质量的特色发展之路。
时间:2023-03-07 作者:肖鹏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海洋工程学院“植梦新村”实践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