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龙酱园,传承酱香文化

  酱油古法酿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千百年来的民间美食智慧。古法酱油浓缩了千年酱文化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更直观感受中华传统工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月29日,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根”时代,扬传统小分队来到厦门同安古龙酱文化园实地考察。队员们不仅了解了古龙古法酿造酱油的工艺流程、还亲自动手制作豆豉。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在新时代潮流发展中酱文化的不易与艰难。
  来到厦门同安古龙文化园,团队成员在园区讲解员的带领下,近距离观察古法酿造的酱油,感受酿酱过程中的细致与不易。讲解员热情耐心得实践团的队员们讲解古法酱油的酿造过程,包括选料、蒸煮、拌曲、翻醅、下缸,以及最后的酿晒。一瓶看似普通的老酱油却凝结着三千多年的古法工艺,把对时间和手的敬畏汇聚成融入舌尖的美味。在选料这一环节就很严格,使用的大豆必须是有机非转基因大豆且应颗粒饱满,而酿造酱油的大缸也需是浸润几十年酱油的老缸。随后讲解员带领队员们来到酱油酿造基地。数位酿造师傅正在进行酱油制作,他们中有的在拌曲,即将蒸煮过的大豆拌上面粉和霉曲;有的师傅将拌曲完的大豆放入坊间进行翻醅。最漫长的等待就在于“酿晒发酵”的过程。酿造师傅在早晨掀开酱缸盖,让酱油沐浴整日的阳光;晚上再盖上盖子等待凌晨的露珠滋养一缸酱香。队员们从讲解员口中得知黄豆需要经年累月的发酵,吸取日月精华,经过两年甚至五年,一口古法酱油才算真正出缸。六十公斤的酱油历经五年的酿晒,最终只能得到七、八公斤的酱油。古法酱油也因此被评价为酱油中的“奢侈品”。每一勺酱油的制作都要磨砺匠人们的技艺与心性,他们用时间、阳光、露水以及双手的温度酝酿出真正的传统酱油味道。
   随后,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根”时代,扬传统小分队在酿造刘师傅的指导下开始动手制作豆豉。刘师傅进行了示范,他先将发酵好的豆子洗净菌丝,沥干后放入瓶中倒入酱油,使酱油没过最上方的豆子,最后进行包纸工作。所谓“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刘师傅的帮助下,队员们手中的豆豉逐渐成型,一时间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每个人都静下心来抚摸黄豆的纹路,体验酱油的醇厚鲜香。队员们用崇高的敬意去对待这项长达三千多年的传统技艺,它是乏味生活中不多的乐趣,能够陶冶情操。制作过程中队员们也深刻感受到了古法酱油制作的艰难,感悟到大师们对于传统技艺的坚守,真正领略到了制酱工艺的风姿与魅力。
传承创新,让传统焕发生机。传承了厦门酱油古法酿造技艺的古龙酱油,继承了从唐代以来“日晒夜露”的微生物发酵酿造传统工艺,去除了全料制麴、天然踩黄等“无蛆不成酱” 传统制作方法的局限性,并采用人工制粬的传统方法,精心培育酱粬——米粬霉素应用于生产,还使用了半机械化手工摇柄滚筒洗黄的新工艺,突破了中国制酱传统工艺发展的一个死结。古法酱油见证了厦漳泉等闽南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变迁,是文化传承、互动的重要载体,做好保护和弘扬工作,对于人们深入认识中国饮食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增进对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在古朴风韵中感知中国文化之深厚,酱文化之渊博外,
古龙纯天然的晒埕上更难能可贵地体验到打酱油的乐趣,让无数人重拾儿时打酱油的美好回忆。
  这次活动激发了队员们对于中国传统技艺的浓厚兴趣,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趣与魅力。像刘师傅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不在少数,他们用匠人不为繁华易匠心的专注,铸就民族之魂,传承千年技艺。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根”时代,扬传统小分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也将通过一系列活动继续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青年朋友都能切实参与到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去。
时间:2023-01-11 作者:林梦鑫 来源:孙鑫宇 关注: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