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学子云采访:研习非遗制作工艺,体会杆秤岁月内涵
为挖掘新时代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新内涵,促进非遗传承,增加木杆秤非遗制作技艺的社会关注度。8月19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劳动实践团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采访到浙江省宁波市木杆秤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人董明颖,线上参观“复兴秤店”。实践团成员通过访谈研习木杆秤制作步骤,发掘新时代非遗传承者身上劳动精神,关心木杆秤产业的发展情况,探索非遗文化如何创新传承。
木杆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制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木杆秤制作技艺入选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董明颖祖上两代都是做秤的,他的手艺都是从爷爷和妈妈身上学来的,而他的母亲也是木杆秤非遗传承人郑银娥。董氏木杆秤创始于郑银娥丈夫的曾祖父,传于董明颖已是第三代,店内的订单都是董明颖在做。董明颖始终依靠耐心和细心将木杆秤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何为工匠精神!
采访中,董明颖说道:“现在随着电子秤的出现确实冲淡了木杆秤的使用,但是还有岁数大的老人在使用木杆秤,这也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东西,说放弃心里还是有些舍不得,能坚持做下来就会一直继续做。”董明颖希望年轻人能够通过互联网去留意、关注非遗传承这方面的信息。他真正的目的是把这一项技艺维持住,传承下去,如果可以的话他想做一个民俗博物馆,创建度量衡的博物馆,希望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在谈到工匠精神时,他说:“第一在于静心,第二在于细心,第三在对于标准器的养护和保养。董师傅因为自己的信念,今年申请了建立度量衡博物馆,“度”代表“尺子”,“量”代表容器,“恒”代表“木秤”。如果博物馆的事情能落地,便也算是一种传承,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度之量衡源于正道,秤之精准源于人心”,这是制作木杆秤的标准,也是做人的标准。制作木杆秤的背后需要坚持、静心与细心,平凡手艺制作中也蕴含着伟大劳动精神,了解到木杆秤在新时代的产业变迁情况,广大青年更应多多关注并加入非遗事业中,让非遗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时间:2022-08-27 作者:商雨鑫 郭文宣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劳动实践团 关注:
- 探寻历史魅力—陕西博物馆之旅
-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博
-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