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悠久。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组成员集体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承载着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众多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中国古代历史上包括周、秦、汉、唐等辉煌盛世在内的十四个王朝或政权都曾在这里建都,其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收藏和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南郊唐大雁塔的西北侧,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馆内藏品 170 余万件,上起远古人类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当代社会生活的各类见证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在这些琳琅满目的藏品中,尤以典雅庄重、见证礼乐文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展现多彩生活的历代陶俑;精美绝伦、重现盛世气象的汉唐金银器;以及举世无双、独步天下的唐墓壁画最富特色。博物馆内的常设展览——《陕西古代文明》展览中,用三千余件文物表现了陕西从 163 万年前古人类出现一直到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时间跨度多达一百多万年,体现了陕西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展览分三个展厅七个阶段,分别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唐以后的陕西,本着以物带史的原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古代文明,着重表现周、秦、汉、唐,突出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着由远及近的原则,我首先参观了“文明摇篮”阶段,即史前时期(约163 万年前~公元前 21 世纪)。地处黄河中游的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古
代文明的摇篮之一。陕西境内发现的蓝田人、大荔人等远古人类遗存及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高陵杨官寨、神木石峁等早期文化遗址,反映了远古先民在这里形成、
演进的过程和生存、发展的状况,再现了陕西史前文明的基本特征和中华民族生机蓬勃的童年。首先是旧石器时代,陕西是中国最早的人类起源地之一,蓝田人、
大荔人、黄龙人和秦岭旧石器系统等重要遗存,不仅完整地展示出中国早期人类体质、智力的成长历程,更代表着中国旧石器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发展演进、自成体系的重要地位。之后是新石器时代,陕西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也曾孕育了华夏民族的诞生。以陕西渭水流域为主要地区的仰韶文化,策动并实现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大融合。龙山时代的陕西,则以超大型城址群落为代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古国时代。在该阶段的参观中,我分别见到了代表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人头骨和他们使用的手斧、石器等器具,还看见了代表新石器时代的兽面纹壶、人面鱼纹盆等生活用具,让我印象深刻。接着我去到了“赫赫宗周”阶段,该阶段分为先周,即当夏商时期(约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1 世纪)和西周(公元前 11 世纪~公元前 771 年)。经过百年发展,文王姬昌时,周已是商统治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主。公元前 1046
年,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定都镐京。在殷商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西周王朝建立了更加强大的王权体系。周公制礼作乐,礼制高度发达,对其后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也由此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孔子由衷推崇并赞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陕西是西周的王都与政治中心,丰富的遗迹、遗物再现了璀璨的西周文明。在该阶段的参观中,我不仅看见了代表先周时期的陶水道、碳化高粱,还看见了代表西周时期的鼎、钟、贝、佩等文物,它们向我展示了那时期的礼乐制度和经济文化。之后我来到了“东方帝国”阶段,即秦(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207 年)。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曾活动于今甘肃天水地区。周平王东迁后,秦人以陕西为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其政治、经济、军事诸制度,垂范后世。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代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显示出秦人强烈的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秦人原为周人的附庸。经过历代国君 500 多年的苦心经营、开疆拓土,秦国从最初的边陲小国不断发展壮大,到战国后期跃升至战国七雄之首,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实现了春秋战国以来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极力追求的政治理想。秦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大一统国家的新局面。至此而后的两千多年里,尽管曾多次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大一统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参观该阶段的过程中,那些展柜中的弩、剑等兵器以及大型的俑和陶马让我仿佛
再次看见了秦王扫六合时的场景,使我惊叹不已。继秦之后我来到“大汉王朝”阶段(公元前 202 年~公元 220 年)。定都长安的西汉王朝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盛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作为丝路起点的长安城日渐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和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中国因此第一次以一个强盛国家的姿态从长安走向世界。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大量汉代文物,多方面再现了当时发达繁荣的社会经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雄浑博大的文化艺术以及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汉都长安内龙墀凤阁、离宫别苑、皇家陵阙等处出土的文物让我见到了那时帝王的崇高地位和极致规格,而玉五铢、象牙算筹等文物又让我看见了经济繁荣、科技文化昌盛的社会图景,马踏匈奴的石雕更是向我展示了大汉雄厚的武力,让人难以忘怀。在这之后是“冲突融合”阶段,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20 年~公元 581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北方各少数民族在陕西角逐、内徙、冲突、融合,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在交流和互补中共同进步。丝绸之路依然繁荣。佛教东渐,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首先的三国时期(公元 220年~公元 280 年),陕西一直处于魏蜀的军事争夺之地,曹操占有关中,刘备占有汉中。岐山、汉中等地留有许多当年的遗物和遗迹。西晋短暂统一后的 130多年间,入主中原的 5 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在中国北方先后建立过十多个政权,史称“十六国”。关中是这些少数民族内徙的主要聚居地十六国至北朝时期,各民族碰撞并融合,创造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此时,丝绸之路依然畅通。其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政权频繁更迭,摆脱人间疾苦的梦想使得宗教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逐步中国化的佛教在长安大放异彩,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佛教造像艺术。十六国中的前赵、前秦、后秦、大夏,以及南北朝的西魏、北周政权先后在陕西建都。这是一个与前朝后代迥异的时期,文化风貌别具特色。该阶段内的文物繁多,让人眼花缭乱且都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该时期纷乱又多姿多彩的特点。
紧接着是“盛唐气象”阶段(公元 581 年~公元 907 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阶段,国都长安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都市。唐长安城布局呈中轴对称,发展和完善了曹魏以来的城市布局,开创了一代都城的新制,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范,对当时东亚及中国后世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制造业的一个高峰。随着市场和需求的扩大,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使手工制造技术较前代有了显著的提高,产量有了明显增加。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通过繁盛的丝路,中国与世界广泛交往,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受少数民族和中亚、西亚、南亚及其他东亚地区的影响,唐长安的音乐舞蹈和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时代风貌。这阶段的文物,如金银器、三彩器、瓷器和铜镜等,展现了隋唐手工制造业高超的技术水平,反映出大唐盛世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的辉煌成就和时代风采,更加让我意识到这时的中国不仅是武力发达,更是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领先,不由得让人心生自豪。
最后是“文脉绵长”阶段,即唐以后的陕西(公元 907 年~公元 1911 年)。唐以后,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陕西告别了长期拥有帝都的历史。但作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创造和传承,仍然独具魅力。承袭隋唐多元文化风貌,宋代以来宗教在陕西颇为兴盛。佛寺、佛塔遍布城乡,尤其是陕北石窟寺、华山道观和道教全真派祖庭户县,蔚为壮观,彰显了陕西在宗教文化传播上的地位。这时期的文物也越来越多可以从中看见近代物品的影子,常常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
在八月下旬,我们打算再一次去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剩余部分,但由于疫情原因博物馆采取了闭园措施,我们便开展了线上学习,在线上搜集博物馆的相关信息与近期活动,好在博物馆的官方页面有线上展览一栏,在这里有比线下更为详细与方便获取的介绍,比如在“探寻杜虎符的前世今生”栏目里介绍到,所谓的“符”,其实就是古代朝廷向下面部门、人员所要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符”的制作材料非常的广泛,可以用金、银、玉、角、竹、木、铅等,通常铸造的形状为老虎、狗等形状,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虎符的造型非常的生动,正面突起浮雕工艺,而背面则有槽。这一枚战国杜虎符的正面,上有分布一行错金的铭文,共九行四十个字。这段铭文的制作手法是非常精湛的,首先是要在虎身镂刻阴文,然后再将金丝嵌入到虎符身上的阴文之中,最后再镂平、打磨光亮。高超的技术也让杜虎符,即使是历经两千多年,到现在身上的铭文依然是熠熠闪光。
尽管我们的暑期实践或多或少收到了疫情的影响,但主体实践内容全部完成并有相应的图像资料存留,我们也认识到三秦大地的悠久历史与西迁精神的关联,进一步加强我的民族认同感,坚定了我身为党员响应党的号召,为人民服务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