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记‖寻访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寻访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党史写的是历史,叙的是奋斗,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真理,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能够给我们提供无穷的智慧、丰富的营养和前行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追寻红色记忆,既是对先辈们高尚精神、优良作风的传承,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的途径。
生逢其时,吾辈青年当有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锻炼自我,深入基层”的觉悟。7月15日西安科技达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组建了一支“党史学习实践团团”,受疫情影响,小组成员分组就近寻访红色革命基地。出于就近原则,我选择了家乡的标志性红色革命基地——白河县烈士陵园。
白河县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2年,原地魁星山南侧山凸处。1972年在铁道兵13师的帮助下,迁移至魁星山西坡。陵园占地近百亩,四面环城。北临东流汉江,南跨“铁龙”滚滚。整座园陵绿荫耸耸。园内建有纪念碑、魁星楼、碑亭、清风亭、革命烈士陈列室、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重点仿古建筑物。1989年9月被列为县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陕西省委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眠着127位在解放白河及三线建设、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青山有幸埋忠骨,初心激励后来人。如今,这里已成为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接受党性教育的基地。陵园几经扩建、修葺和多年的种花植树,仿古建筑群更显得庄严肃穆。耸立于泰山之巅的烈士亭,金碧辉煌,成为白河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松柏掩映着烈士坟茔,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奋斗的艰辛。碑亭内的纪念碑,记载着战时和建设中的烈士的神圣业绩。126米的墙式文化长廊,古朴大方、庄重典雅,蔚为壮观。陵园的园林化,环境清新宁静,融瞻仰和游览为一体,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公园式陵园。走进陵园,入目即是高耸挺拔的烈士纪念碑,两侧依次排列着在这里长眠的烈士们,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无姓无名,亦不知籍贯所在地,偌大的革命烈士陵园,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逼真的场面,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无一不使我们再一次感受了烈士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缅怀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也使我们对国家的先进性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个为了光明而战的英烈们。他们为真理而战,受尽折磨仍宁死不屈,甚至用生命照亮了后人前进的方向,真是可歌可泣。战争时期烈士们的鲜活事迹感染着大家,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凯歌。他们大义凛然的气概,让每一位参观者感慨不已,同时更深深地感受到和平时期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由革命烈士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也是血红的鲜血换来的。青山埋忠骨,碧血染红旗。致敬,我们的英雄。
 
时间:2022-08-27 作者:黄楠芳 来源:社会实践 关注:
  • 稳步前进!青心砺行实践队暑期实践活动品牌制作有序进行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