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最美“脱贫侠”——崔兴文

       造甲乡,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的代表。近年来,造甲乡不断推进“千名帮扶进万户”实地入户走访,常态帮扶,通过“十项清零、抗补促、百日会战、四季攻势”等扎实有效的工作,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乡307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脱贫,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其中还有脱贫带头人崔兴文作为全省唯一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崔兴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博士”,短平头、皮肤黝黑,虽然走路有些不便,但他总满面笑容,让人一看就非常温暖,他就是安徽省长丰县太空莲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兴文。在他的家乡——长丰县造甲乡,几乎无人不识他,他从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的故事,激励着当地群众不断奋进。
       谷雨将至,农忙正式开始,此时正处于农业传统节气的水稻育苗期。按理而言,白天的农事劳作已然十分疲惫,晚上当是休息的时间,他却常常忙着“办夜校”给村里贫困户们开小灶。不幸的是,他在幼年时就因为生病,导致得了小儿麻痹症,腿部有残疾。但是,他从来没有对自己放弃!
       是什么让贫困户们如此积极,白天劳动黑夜学习呢?又是什么让这位文化水平并不高,幼年时就因病落下了肢体残疾的普通农民成为会长了呢?
       我们了解到这都是因为崔兴文善于钻研,种过莲藕,养过泥鳅、黄鳝,甚至在合肥出摊炸过臭豆腐。虽然经历过不少失败,但从不气馁,骨子里有股韧劲。交谈中,或许是因为失败经验的总结,崔兴文对于养殖业颇有见解,尤其谈到“虾稻共养”更是滔滔不绝。
       用崔兴文的话说,“稻田养虾,水稻龙虾两不误;龙虾生存水质变好了,水稻还不需要打农药,两种产品质量都提高了,收益自然就增加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政府引导帮助下,崔兴文从开始带着村里十多户贫困户一起尝试“虾稻共养”,到成立合作社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虾稻共养”,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脱贫之路。
     “虾稻共养”的成功探索不仅让当初的贫困户增收脱了贫,也让这位身残志坚的带头人出了名。为了让更多渴望脱贫的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崔兴文又成立了龙虾养殖协会,利用农闲及夜晚向参与种养的贫困户们传授稻田养虾的知识。他的这种无私奉献和奋斗精神,正是当代青年的精神食粮。
       随着造甲乡“以虾扶贫”模式的成功探索与影响不断扩大,长丰县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奖补与示范区规划建设,让这项产业规模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巩固了脱贫摘帽的成果,而且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崔兴文不仅与多地大酒店建立了长年的供货协议,保证了龙虾产得出、销得掉、卖高价,家庭年收入高达10多万元;同时,还发动成立龙虾养殖合作社,吸纳贫困户社员100多人,并作为乡里龙虾养殖顾问,走田间、上课堂,手把手指导贫困户们从事“稻虾共养”,成了名副其实的 “土博士”。
       在崔兴文的带动下,造甲乡从事“虾稻共养”产业的农户不断增加,部分种粮大户也纷纷加入到这一特色项目队伍中,全乡“虾稻共养”面积近万亩。针对这一特色产业,当地政府尝试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借助“互联网+农业”的电商平台,打造自主品牌,将乡村特色农产品推出去,将昔日的贫困户腰包鼓起来。用协会会员们的话说:“‘虾稻田里’能翻出金疙瘩,是离不开崔会长的钻研、坚持与慷慨传授经验的。”
       新挖的虾塘中,一只只红色的小龙虾茁壮成长,不仅带给造甲人红红的钞票,也带来了火红的日子,新的希望……
       苦心人,天不负。崔兴文用他的行动证明着这句话。在他看来:生活不是苦难,也不是享乐,而是我们应当为之奋斗并坚持到底的事业。残疾不是缺陷,也不是标签,而是自己应打破的桎梏和不断前行的动力。
       造甲乡的脱贫致富,靠的是崔兴文这样的带头人,全国脱贫奔小康,更是靠着无数个崔兴文这样的人。正是有他们的努力,国家有更美好的未来,人民才会有更美好生活。
 
时间:2022-08-24 作者:汪杰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关注:
  • 中南大学“益口吐司”实践团: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 湘雅学子三下乡:多元选修趣味引导 特色支教告一段落
  • 安工程学子三下乡:走进红旅小镇,探索乡村振兴新发展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