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徐村湾村社会实践
安吉县徐村湾村乡村振兴发展现状与路径调研
——基于嘉兴大学个人主题社会实践的调研分析
一、实践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在乡村生态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徐村湾村作为安吉县的行政村之一,其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是观察县域乡村振兴实践的微观样本。本次调研以徐村湾村为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资料查阅、访谈交流等方式,系统分析其在生态、产业、治理等维度的发展情况,旨在为乡村振兴的村级实践提供参考。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徐村湾村,涵盖村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治理模式、村民生活等方面。
(二)调研方法
1. 实地走访法:分阶段对徐村湾村进行实地探访,观察村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直观景象。
2. 访谈法:与接收单位联系人、村干部、村民代表等进行交流,了解村庄发展历程、政策落实、民生需求等信息。
3. 文献法:查阅安吉县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徐村湾村统计资料等,梳理发展脉络与数据支撑。
三、徐村湾村发展现状分析
(一)生态环境:“两山”理念的村级实践底色
徐村湾村拥有典型的江南乡村生态景观,竹林资源丰富,溪流穿村而过,植被覆盖率高。近年来,村庄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如垃圾分类全覆盖、河道清淤常态化、竹林生态养护等,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为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奠定了绿色基础。
(二)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初步探索
1. 安吉白茶种植:依托安吉县白茶产业大环境,徐村湾村部分村民参与白茶种植与初加工,茶叶产业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种植规模相对分散,品牌化、集约化程度有待提升。
2. 乡村旅游萌芽: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村庄开始尝试发展乡村旅游,如农家乐、民宿的初步布局,但目前接待能力、服务品质、特色体验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基层治理:党建引领与村民自治的协同推进
徐村湾村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搭建“党建+网格”治理体系,将村庄划分为若干网格,由党员担任网格员,负责政策传达、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工作。同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协商会等形式,鼓励村民参与村庄事务决策,在环境整治、项目建设等事项中实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治理效能逐步显现。
(四)民生福祉:基础设施改善与公共服务提升
村庄已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网络覆盖等基础工程,村民出行、通讯条件显著改善。在公共服务方面,设有村级文化礼堂、健身广场等场所,定期开展文化活动、技能培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综合素质。
四、发展困境与挑战
(一)产业发展瓶颈
1. 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农业(白茶种植),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
2. 品牌与市场缺失:缺乏自主农产品品牌,销售渠道以本地收购、零散电商为主,市场议价能力不足。
(二)人才资源匮乏
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口以老人、儿童为主,导致产业发展、治理创新等领域缺乏专业人才和新鲜血液,制约了村庄发展的活力与创新力。
(三)治理精细化不足
虽然建立了基本的治理框架,但在数字化治理、精细化服务等方面仍有欠缺,如智慧村务平台建设滞后,对村民多样化需求的响应速度和精准度有待提升。
五、发展路径建议
(一)产业融合:构建“农业+旅游+文创”发展体系
1. 做强白茶产业:推动白茶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茶叶深加工(如茶饮料、茶食品),打造徐村湾村白茶品牌,通过直播电商、农旅融合渠道拓展市场。
2. 做活乡村旅游:结合竹林生态、溪流景观,开发“竹林徒步+溪流垂钓+农事体验”的旅游产品,打造主题民宿集群,提升服务品质,形成“春赏茶、夏避暑、秋品竹、冬享闲”的四季旅游格局。
3. 做精文创产业:挖掘村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开发竹制文创产品、乡村手工艺品,举办“乡村文创节”,实现产业附加值提升。
(二)人才引育:建立“外引内培”双轨机制
1. 外部引进:通过政策扶持(如创业补贴、住房保障)吸引青年创客、农业技术人才、文旅策划人才返乡或入村创业,为村庄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2. 内部培育:依托村级文化礼堂、技能培训基地,开展农业技术、电商运营、民宿服务等培训,提升本地村民的就业创业能力,鼓励村民参与村庄产业建设。
(三)治理升级:打造“数字+人文”治理新模式
1. 数字化赋能:搭建村级智慧治理平台,整合政务服务、民生诉求、产业信息等功能,实现“数据多跑路,村民少跑腿”,提升治理效率。
2. 人文治理深化:完善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培育志愿服务队、文艺宣传队等社会组织,增强村民的归属感与参与感,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六、实践总结
通过对徐村湾村的实地调研,可见其在生态保护、产业探索、治理创新等方面已迈出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但仍面临产业、人才、治理等维度的挑战。未来,徐村湾村需以“生态为基、产业为核、人才为要、治理为魂”,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目标。本次实践也让调研者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实践性,为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