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儿童的教育质量与安全防护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部分偏远乡村因师资力量薄弱、安全设施不足,儿童在学科学习、应急避险、情感关怀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为此,聊城大学 “暖心护航”社会实践团深入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王集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乡村儿童教育与安全现状调研及帮扶实践活动,探索可持续的乡村儿童成长支持方案。
实地走访,摸清乡村儿童成长痛点
实践团抵达王集镇后,以 “入户访谈 + 校园座谈 + 数据统计” 的三维调研模式,全面掌握当地儿童成长现状。在王集中心小学,团队发现该校英语、科学等学科专职教师缺口达 40%,65% 的学生反映 “听不懂外教课”“实验课只能看视频”;在刘庄村、李楼村等自然村,82% 的留守儿童由祖辈照料,监护人普遍缺乏基础急救知识,73% 的家庭周边存在池塘、农机具等安全隐患。
走访过程中,五年级学生小宇的话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每次遇到数学难题都只能等老师下次上课提问,爷爷总说‘磕碰是小事’,可我上次摔破膝盖都不知道怎么处理。” 通过对 320 份问卷、48 场访谈数据的梳理分析,实践团最终形成《乡村儿童教育与安全现状调研报告》,明确了 “师资补充、安全赋能、情感陪伴” 三大核心需求。
多元协同,搭建立体化帮扶网络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实践团联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构建全方位帮扶体系。在教育支持方面,团队与王集中心小学共建 “星火课堂”,组织 28 名专业志愿者开展 “1 对 1” 学科辅导,开设英语趣味课、科学实验课等特色课程,累计授课时长超 600 小时;同时联系济南优质中小学捐赠教学设备,建立 “流动图书角”,补充课外读物 1200 余册。
安全防护领域,实践团联合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开发 “乡村儿童安全课堂”,通过情景模拟、动画演示等形式,开展防溺水、防触电、交通安全等主题培训 12 场,覆盖儿童及监护人 500 余人次;为 3 个重点村配备应急药箱,标注紧急联系卡,协助村委会完善村内安全警示标识。
情感关怀层面,团队搭建“云端亲情桥”,帮助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每周进行视频通话;组织 “成长树洞” 活动,通过绘画、写信等方式疏导儿童心理压力,累计为 46 名儿童提供情感陪伴服务。
科技赋能,创新乡村帮扶新模式
实践团结合乡村实际需求,创新推出 “科技+教育+安全”的复合型帮扶模式。在教育场景中,引入 AI 英语学习系统,通过智能测评、个性化练习,帮助乡村儿童提升英语听说能力,系统使用覆盖率达 90%,学生平均单词量提升 200 余个。
安全防护方面,团队开发 “儿童安全监护小程序”,整合定位预警、安全知识问答、紧急求助等功能,家长可实时查看孩子活动范围,接收安全提醒;联合无人机企业开展 “空中安全巡查”,对村内池塘、道路等危险区域进行定期巡检,累计排查安全隐患 18 处。
此外,团队还设计“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当地面塑艺人、剪纸传承人授课,让乡村儿童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增强文化认同,已有 30 余名儿童参与非遗作品创作,部分作品在县文化馆展出。
长效落地,推动帮扶成果可持续转化
为确保帮扶工作持续见效,实践团将调研数据、实施方案、成果报告整理成册,提交至菏泽市教育局、王集镇政府等相关部门,提出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儿童安全设施标准化建设”等 8 项政策建议,获部门高度认可,部分建议已纳入当地乡村振兴规划。
团队还与王集中心小学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 “星火助学基地”,计划通过 “线上 + 线下” 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展远程辅导、志愿者支教等活动;组建 “大学生乡村服务分队”,定期回访帮扶儿童,动态跟踪成长情况,目前已建立 200 余名儿童的成长档案。
宣传推广方面,团队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发布实践短视频 30 余条,累计播放量超 50 万次;联合《菏泽日报》《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实践成果,吸引 12 家企业、公益组织加入帮扶队伍,形成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的良好氛围。
“暖心护航” 社会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帮扶模式,推动乡村儿童教育与安全保障体系标准化、常态化建设,让更多乡村儿童在优质教育与安全环境中健康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