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城乡结合部与偏远乡村的儿童成长环境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地区的孩子们在教育资源、心理健康、社会融入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聊城大学“爱心筑梦,携手‘童’进”社会实践团深入山东省省聊城市向阳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儿童成长支持现状与对策的调研与实践活动。
深入调研,把握现状脉搏
实践团抵达目的地后,迅速投入到紧张的调研工作中。在XX社区,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典型代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较高。团队通过发放问卷、组织座谈会等方式,与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及学校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不少家长反映,由于工作繁忙,难以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与辅导;社区工作人员则表示,尽管有心提供帮助,但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孩子们多样化的需求。而在XX村,留守儿童问题尤为突出。团队走访了多个家庭,与孩子们及其监护人面对面沟通。孩子们纷纷表达了对远方父母的思念和对学习辅导的渴望,监护人则无奈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指导。通过大规模的调研,实践团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全面了解了当地儿童的成长现状、家庭环境、教育资源及心理健康状况。
资源整合,搭建关爱桥梁
基于调研结果,实践团意识到,要有效解决儿童成长支持问题,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在学校层面,团队与当地学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业辅导项目。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到校进行课后辅导,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社区则成为关爱服务的重要平台。实践团协助社区完善了关爱机制,提供了必要的场地和物资支持,并培训了社区工作人员,提升了他们的服务能力。社区通过开展亲子阅读、科普教育、文化艺术等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实践团为家长们举办了多场教育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教育意识和关爱能力,引导他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此外,团队还积极联系社会组织,引入外部资源。与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与文化机构携手,开展文化传承活动,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创新模式,探索有效路径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儿童的成长支持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团队推出了“定制化辅导+数字赋能+文化浸润”的综合服务模式。定制化辅导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提供学业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精准支持。数字赋能为服务增添了新动力。实践团引入了在线学习平台和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资源和心理测评服务。文化浸润则是团队工作的另一大亮点。通过组织非遗文化体验、传统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有孩子兴奋地表示,要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将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成果转化,提升服务效能
实践团高度重视调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团队将详细的调研报告提交给了相关部门和学术界,汇报了实践成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措施。相关部门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将认真研究建议,制定相关政策。为了确保关爱服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实践团还建立了长效跟踪机制。通过创建线上交流群、定期回访等方式,持续关注孩子们的成长状况和需求变化,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团队还充分利用全媒体矩阵进行宣传推广。线上通过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活动信息,线下通过海报张贴、宣传单页发放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团队还与媒体合作,对实践活动进行报道,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