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北五铺农场的温室大棚里,张慧君教授轻轻托起一株翠绿的西瓜苗,技术人员一旁笑道:“这些苗子可都是宝贝!”
这片占地百亩的瓜菜新品种选育研究示范基地,由淮北师范大学与濉溪县五铺农场共同打造。连栋温室、冬暖式大棚和单体拱棚等节能设施林立,物联网智能控温、补光、通风、降温等环境调控设备一应俱全。
这里不仅是安徽西瓜甜瓜生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基地,更是科技赋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通过院校+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当地农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01 科技特派团,育种创新助增产
在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慧君教授的带领下,一支由9人组成的科技特派团(其中包括5名博士)于2023年获评安徽省科技特派团。
团队采取院校+科研+基地+农户的西瓜、甜瓜产业发展模式。他们不定期为农民举办技术培训,每年不少于30次;遇到极端天气等生产关键时期,会及时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具体技术指导,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团队现已取得4个国家级登记品种、2个省级认定品种的显著成果,这些品种均已实现产业化应用,在全国各地示范推广。
02 产学研融合,西瓜产量大提升
赵彬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四铺镇五铺村,是科技特派团的重要示范基地。合作社负责人赵彬还有一个身份—五铺村党总支书记。
“自从和淮北师范大学合作后,我们农场的西瓜亩产量提高了20%,西瓜品质提高了很多,而且效益非常好。”赵彬指着大棚里的瓜苗介绍道。
在西瓜开花的关键时期,张慧君和赵彬会一起在大棚内仔细查看每一处瓜苗,针对部分瓜苗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分析指导,确保西瓜安全度过这个关键期。
03 带动农户,人均收入增加
科技特派团的工作不仅带动了合作社的发展,更辐射了整个村庄。赵彬高兴地表示:“通过这次带动,也把我们全村的西瓜种植户带动起来,西瓜的产量和收益都提高了不少,人均收入增加4000元左右。”
团队创制了西瓜、甜瓜种质资源,创新了具有全雌性甜瓜品系,以及具有枯萎病抗性、白粉病抗性、病毒病抗性、蔓枯病抗性等特异性材料215份。
每年,团队还会与国内主栽品系及育种材料配制杂交组合100个,并对获得的成果开展产学研合作,选择抗逆性品种进行推广。
04 农业强国,种苗先行
建设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虽然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仍是明显的短板弱项。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强国建设,需要把握农业空间拓展中的“上天”和“入地”两个方向,在资源约束背景下聚焦突围和引流两大举措。
作为农业强国的关键环节,种业创新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像淮北师范大学这样的高校科研团队,正在把地方所需和高校所能相结合,让参与更有深度,让科技更有力度。
05 高校使命,赋能乡村振兴
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张慧君教授所带领的科技特派团积极践行使命担当。张慧君表示:“我们团队今后会继续努力,加速新品种的选育,并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为我市农业、农村、农民作出应有的贡献,用知识来助力乡村振兴。”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正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各地的人才团队深入农村,将科技成果带到田间地头,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06 农业未来,科技赋能
中国农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多种农产品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产品品种日多质素日佳,并开始走向精品及特色农业。
建立自主育种机制以避免外国卡脖子所伤,自主开发农业机械以减少依赖进口,这些都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从推行科学耕种到温室化种植,从管理科技化到营销手段提升,中国农业正在全面升级。这些进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即农业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五铺农场,西瓜产量提高了20%,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4000元左右。
张慧君教授站在温室中,望着整齐排列的瓜苗说道:“我们团队今后会继续努力,加速新品种的选育,用知识来助力乡村振兴。”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无数张慧君团队这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正把论文写在田野上,让科技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