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访瑶山古寨 传承非遗薪火——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乡筑山河"社会实践队乳源行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2025年7月14日至22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乡筑山河"社会实践队深入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开展为期9天的文化探访与民生服务实践活动。团队以"非遗传承活化+基层服务创新"双轨并行模式,系统梳理瑶族文化基因,探索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非遗探源:解码千年瑶乡文化密码

  建筑技艺溯源

  实践队首站走进国家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必背瑶寨,实地测绘当地传统"吊脚楼"式民居。队员们发现,瑶族建筑采用"干栏式"构造,以原木榫卯衔接,屋檐呈45度斜角设计,这种"会呼吸的建筑"既适应山地潮湿环境,又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制茶工艺寻踪

  在瑶山茶茶庄,瑶山茶制作工艺传承人盘伟珍展示瑶山茶制作的古法工艺。近年来,瑶山茶以传统技艺为依托,发展出白茶、红茶、绿茶、陈皮茶等诸多品种,生产方式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但制作流程基本保持了传统核心技艺,即:采青→萎凋→炒干→烘干。茶叶是瑶族传统礼仪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茶文化承载着瑶族人发现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

  非遗活化实践

  团队深度访谈三位非遗传承人:瑶绣非遗传承人邓小珍展示"反面刺绣"绝技,她分享着通过当地政府牵线,现在各种各样的瑶绣作品都可以通过网上购物的方式购得。同时,队员们还得知近期镇里正在筹备瑶绣产品的带货直播,期待通过新科技让瑶绣走得更远;韶关市市级非遗项目瑶族盘王节传承人赵良香向同学们介绍盘王节的历史与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人民便起舞歌乐,缅怀祖先,祈福请愿。

  盘王节的传说,是瑶族历史的鲜活印记,承载着族群的集体记忆与精神信仰。盘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凝聚瑶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如同一座坚固的桥梁,跨越地域与时间的阻隔,让分散在各地的瑶族同胞的心紧紧相连。

  图 | 队员们在采访非遗传承人邓小珍

  二、深度调研:构建文化保护数据模型

  双线问卷创新

  实践队设计"居民-游客"双版本问卷,在必背瑶寨、桂坑村开展深入调研。通过入户问卷调查初步掌握当地公共卫生状况与非遗文化传播成效,镇上老年人口占大部分,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较高,非遗文化传承缺乏新鲜血液与对外宣传;通过游客问卷,实践队全面分析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认为目前镇上缺乏与当地特色非遗文化结合较深的体验项目,对外宣传范围还待进一步扩大。

  文脉考据突破

  团队走访世界过山瑶博物馆,深入探究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活化路径;沿西京古道开展历史文脉考据,梳理岭南文化交融发展轨迹;立足南水湖畔,考察生态旅游融合模式,探索自然景观与人文体验的协同开发机制;调研乐夫村农民协会遗址,通过实地踏勘深刻领悟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时代价值,强化革命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图 | 队员们在过山瑶博物馆调研

  三、躬身服务:架设城乡连心桥

  健康关怀行动

  在村两委协助下,实践队开展入户义诊服务,为村民实施健康体检并给予个性化健康指导,为107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队员们到村民家中,为当地老人进行公益理发活动。活动现场,老人们与志愿者亲切交流,分享生产生活经历,现场氛围温馨融洽。

  教育赋能创新

  图 | 队员们在义诊

  实践队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支持下,系统开展青少年主题教育课堂。活动紧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传统文化赓续""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三大核心,创新设计沉浸式互动课程,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推动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在爱国主义模块中,团队通过"革命文物故事讲解"等情景教学,引导儿童理解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板块设置非遗手工体验、名族服饰绘画等互动环节,让传统文化在动手实践中传承;生态文明单元则采用"垃圾分类实景游戏"等参与式方法,直观传递绿色发展理念。

  图 | 队员在开展教育课堂

  四、薪火相传:青春与乡土共生长

  本次实践以文化传承与民生关怀为主线,勾勒青春与乡土共融的画卷。当入户义诊的脚步丈量山乡,当贴心义剪的温暖浸润心田,当启蒙教育的星火点亮童眸,这场实践不仅编织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纽带,更以躬身力行的姿态,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中的赤诚与荣光。实践队以躬身力行的姿态,为新时代青年投身基层治理提供了"服务+调研+建言"的全链条参与样本,生动诠释了文化自信与民生关怀的青春担当。

  图 | 队员们活动结束合影留念

  撰稿:黄兮煜 崔家铭

  摄影:张锦弘 陈骏熙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