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片区队员参观淮安市三大红色地标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七月的淮安城,青石板路浸润着千年文脉,大运河水倒映着岁月沧桑。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薪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淮安片区实践组员于2025年7月9日深入三大红色地标,先后参观了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与刘老庄连纪念馆,通过实地探访、实景讲解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宏大的精神谱系,深刻感悟中国革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晨光熹微中的青春号角:新安旅行团的血色浪漫
7月9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薪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淮安片区实践组员走进了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这座位于新安小学校园内的纪念馆系统展现了1935年10月该校14名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之后,以文艺为武器,大力宣传抗日救亡精神的传奇历程。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组员重点参观了“背着电影机走遍全国”的复原场景,泛黄的《大众歌声》乐谱在玻璃展柜中静静舒展、磨损的放映机零件闪烁着金属的冷光,孩子们手绘的抗日宣传画依然生动......实践组员唐倩在参观后感慨道:“‘小好汉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抗日救亡的重任,‘民族小号手’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如馆内珍藏的《少年先锋队队章》(1945年)所记载:“我们的目的是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些“小好汉们”用文艺唤醒民众,用行动诠释信仰,燃烧自己的青春,照亮民族的未来。
革命时期的民主曙光:苏皖边区的生动实践
稍作休整后,实践组员前往位于淮海南路的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开展实地学习,深刻感悟革命时期边区政府的治理实践与智慧。午后的阳光洒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的青砖灰瓦上,实践组员们走进这座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院落,彷佛走进了一部鲜活的民主建设教科书。现如今,苏皖边区政府旧址陈列着280余张历史照片和140件文物文献,展示了边区政府政权建设历程及首任主席李一氓的生平事迹。实践组员姜雯对展出的《苏皖边区施政纲领》手抄本印象尤为深刻:“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首创的民选乡长制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边区政府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下,仍大力发展教育,创办了华中建设大学等院校,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干部。
血战里的英雄壮歌:刘老庄连的铁血忠魂
实践的最后一站,实践组员们来到刘老庄连纪念园,82座墓碑在苍松翠柏间矗立,这座为纪念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4连82名指战员壮烈殉国事迹而建的园区在黄昏时的静谧中显得更为肃穆。纪念馆内,弹痕累累的钢盔、卷刃的刺刀、染血的军号,无声诉说着这场战争的惨烈。这些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壮士们用生命筑起了血肉长城,将青春永远定格在了这片红色热土上。当听到讲解员讲述的战斗细节——“战士们子弹打光后用刺刀搏斗,最后一名战士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时,实践组员们屏息凝神,深刻体会到“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英雄气概,又进一步深化了对新四军“坚忍不拔,英勇果敢”的铁军精神理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参观完这三个红色地标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薪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淮安片区实践组员们更加明白“一个人的肉体倒下了,但精神长存”。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续写新时代的炽热篇章。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