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的北疆,晨雾还未散尽,将禾木喀纳斯的木屋松林晕染成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卷。站在村口的木桥上,我们这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小队举着队旗远眺,镜头里的尖顶木屋缀满晶莹的霜花,而远处雪山之巅泛起的第一缕金光,却似一把神奇的钥匙,让我们未深入腹地,便先对这片土地的乡土故事生出无限探寻欲。作为在课堂上听过“乡村振兴”案例的大学生,我始终好奇:除去“人间净土”的旅游标签,这片藏于北疆的村落,究竟还藏着怎样的发展课题?直到踏上实践之路,答案才在一步步的走访里,渐渐清晰。
第一站的禾木村部,是解读北疆乡土的第一把钥匙。村委会的展览墙前,老支书指着黑白照片讲起往事:“十年前村里路难走,年轻人都往外跑,守着好风景却没饭吃”——这是文献里见过的困境,可墙上如今的产业分布图、村民笑脸照,却让这个故事多了层“希望”。从清晨跟着村民学剪羊毛时指尖的酥麻,到正午帮民宿整理游客反馈表时笔尖的停顿,再到傍晚和返乡青年聊直播卖蜂蜜时的热烈,一幕幕场景像鲜活的样本,将禾木的转型之路拼凑成一本立体的实践教材。我在村史馆的旧账本前驻足良久,那些记录“卖一头牛才够交学费”的字迹,让我忽然意识到:真正的乡村振兴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即便身处偏远,也始终藏着村民的韧性与年轻人的闯劲。
第二站的喀纳斯生态监测点,是与北疆自然对话的最好媒介。简易观测棚里,科考站的老师递来水质检测瓶——瓶中的湖水清澈透亮,迎着光看能看见细小的浮游生物,靠近细闻,还能嗅到湖水特有的清冽气息;旁边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着每日的水温、PH值,偶尔还有牧民标注的“今日牛羊饮水正常”。监测点旁的告示牌写着:“喀纳斯湖生态脆弱,每一项旅游开发都要先过‘环保关’。”那一刻,课本里“生态优先”的抽象概念突然变得具象——它不是试卷上的标准答案,而是科考人员每日的蹲守、村民自觉的守护,只是这份“守护”里,藏着对家园最朴素的热爱。我们跟着老师采集水样时,冰凉的浸透手套,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烙进心里。
第三站的牧民家访之旅,是整场实践最动人的篇章。毡房里,哈萨克族大娘忙着煮奶茶,铜壶在火炉上滋滋作响,香气漫满整个屋子;大爷则拿出手工刺绣的挂毯,指着上面的雪山图案说:“这是我们的家,现在你们来帮我们想办法,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好。”我们围坐在地毯上,把整理好的“旅游服务改进建议”念给大娘听,从“在民宿增加民族手作体验”到“设计亲子牧场研学路线”,大娘不时点头,还让孙女用手机记下重点。我看着大娘把我们送的笔记本小心收进木箱,忽然想起出发前老师说的话:“社会实践不是来‘教’别人,而是来‘学’经验、‘搭’桥梁。”原来“青春助农”从不是一句空泛的标语,而是蹲下来听需求、沉下心解难题,用我们的知识帮村民把“心愿”变成“现实”。
下午六点,我们坐在返程的车上回望这片土地,夕阳将雪山、林海、木屋都染成了温暖的橙红色。那一刻,风里似乎都带着乡土的温度。我忽然想起实践中最触动我的瞬间:不是喀纳斯湖的壮阔,而是禾木村大娘递来的热奶茶、监测点老师冻红的双手——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烟火气”,才是乡村实践最动人的底色。
离开时,暮色已悄悄笼罩北疆的群山。回望这片土地,我忽然明白:我们来这里,不只是为了完成实践报告,更是为了读懂乡土中国的生动注脚。北疆的村落在偏远中不退缩、在变化中不迷失,反而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发展,这份韧性在今天依然有着沉甸甸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或许不用长期扎根乡村,但这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精神,却该成为我们前行的指引。如果你也想触摸真实的乡土,想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不妨来禾木喀纳斯走走——在这里,每一次走访都在诉说着:成长从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空想,而是藏在每一次倾听与付出里,藏在每一份对土地的赤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