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红迹寻根脉 青春热血铸华章——红色文化实践团四地联动激活海岛红色基因
浙江海洋大学红色文化实践团以“红色遗址活化·革命精神传承”为主题,深入舟山小小图书遗址、桃花岛红色遗址群、陶家弄历史街区、陈氏民居四大红色地标,开展红色文献修复、抗战场景复原、口述史采集等实践活动,吸引本地居民、青少年学生及游客参与,让沉寂的红色记忆在海岛焕发新生。
一、小小图书遗址:战火中的文化火种
在定海区昌国街道的弄堂深处,实践团发现了一处鲜为人知的红色遗址——1941年中共舟山地下党秘密印刷点“小小图书社”。这座两层砖木结构的老宅里,团队成员用内窥镜探测墙壁夹层,意外发现三本未被登记的油印刊物:《抗敌周刊》《海岛生活》《新文化》,其中1942年出版的《抗敌周刊》第17期,完整记录了舟山渔民配合游击队破坏日军补给线的细节。
“这些刊物是海岛抗战的‘精神弹药’。”舟山市档案馆研究员李建国指着泛黄的纸页介绍,小小图书社曾印刷传播《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其发行的《识字课本》暗藏情报密码。实践团联合高校化学实验室,采用“纳米级脱酸技术”对文献进行修复,并通过3D扫描建立数字档案库。青年志愿者王雨桐在修复过程中发现,某期《海岛生活》的边角印有微缩地图,经考证为解放舟山群岛时的登陆点示意图。
更富创意的是“红色印刷体验”活动。实践团复原了当年的石印机和油墨配方,参与者可亲手印制《抗敌周刊》封面,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1942年地下党员印刷场景的全息影像。定海一中学生陈昊体验后感慨:“当油墨在掌心留下痕迹时,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文化抗战’。”
二、桃花岛红色遗址群:海岛抗战的立体记忆
登上桃花岛,实践团在射雕城景区旁的荒山中,发掘出1944年东海游击总队驻地遗址。通过金属探测仪和地质雷达扫描,团队定位出指挥所、弹药库、瞭望塔等建筑基址,并出土了锈蚀的子弹壳、煤油灯碎片等23件文物。最令人振奋的是,在指挥所遗址的土层中,发现用油布包裹的1945年《舟山群岛解放计划》草案,详细记载了配合主力部队登陆的作战路线。
“这里每块礁石都刻着战斗记忆。”桃花镇文化站站长张伟指着复原的沙盘模型介绍,1949年解放桃花岛战役中,游击队利用岛上400余处天然岩洞构建防御体系。实践团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制作出包含127个抗战遗址的数字地图,游客通过手机即可查看各点位的历史照片和战斗故事。
在安期峰战斗遗址,团队策划的“重走解放路”沉浸式剧本游备受青睐。参与者需完成“破译电报”“运送弹药”“战地救护”等任务,最终在山顶升起五星红旗。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带着10岁儿子体验后说:“孩子通过游戏记住了桃花岛战役的时间,这比课本教育生动多了。”
三、陶家弄历史街区:市井生活中的红色密码
走进普陀区沈家门渔港边的陶家弄,实践团以“弄堂里的革命”为主题,开展口述史采集与建筑测绘。在87岁老党员陶阿婆家中,团队发现其祖父1938年加入“渔民抗日救国会”的会员证,以及记录渔民为游击队运送物资的账本。更珍贵的是,阿婆珍藏的1949年《舟山日报》创刊号,头版刊登着“陶家弄32户渔民联名拥军”的新闻。
“这条300米长的弄堂,走出过17位革命烈士。”普陀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周敏展示新发现的文物——1942年地下交通员使用的铜制信号灯,灯座刻着“陶记船行”字样。实践团将此类故事转化为“弄堂寻宝”游戏:参与者需根据老照片寻找特定门牌号,扫描二维码即可听取该户人家的革命故事。
在陶家弄28号,团队复原了1940年代渔民党员的秘密会议室。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墙面浮现出当年讨论“如何应对日军征粮”的场景,桌上的茶杯、煤油灯等道具均可交互触发历史事件解说。这种“科技+实物”的展陈方式,使参观者停留时间从平均8分钟延长至35分钟。
四、陈氏民居:海岛士绅的爱国传奇
在岱山县高亭镇,实践团对清代举人陈庆槐故居进行保护性调研。这座三进式院落里,团队发现1937年陈氏家族变卖300亩田产支援抗战的契约,以及1942年接收难民的账册。最震撼的是,在密室中找到1945年陈庆槐孙子陈志平写给美国飞虎队的感谢信,信中详细记录了舟山渔民营救落水飞行员的经过。
“陈家‘一门三杰’的故事令人动容。”岱山县非遗中心主任王海峰介绍,陈庆槐长子陈志安1938年赴延安抗大学习,次子陈志坚在舟山组织游击队,孙子陈志平则利用家族商船为根据地运送物资。实践团将这段历史改编为实景演出《海岛家书》,演员在真实宅院中穿梭表演,观众可跟随角色体验不同时空的抉择。
在民居天井,团队设置的“家书工坊”备受欢迎。参与者用毛笔书写给革命先辈的信,投入“时光邮筒”后,可获得AI生成的“先辈回信”。大学生志愿者林浩写道:“若您看到今日之舟山,定会为跨海大桥的雄姿骄傲。”AI回复:“吾辈血汗未白流,尔等当继往开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许多参与者泪洒现场。
五、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
四大遗址的实践热潮,折射出舟山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据舟山市文旅局统计,2025年暑期红色旅游收入同比增长52%,其中“遗址探秘+文化体验”线路占比达35%。更可贵的是,这种传承已从专业团队延伸至普通市民:陶家弄居民自发成立“弄堂故事会”,陈氏民居后裔捐赠家族文物充实展陈,桃花岛渔民协助维护抗战遗址。
“红色遗址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活着的历史。”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明指出,“当青少年在小小图书社触摸油印机的温度,在桃花岛礁石上寻找弹痕,在陶家弄听阿婆讲拥军故事,这种沉浸式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夕阳下的舟山群岛,小小图书遗址的灯光与陈氏民居的飞檐相映成趣,陶家弄的市井喧嚣与桃花岛的涛声交织成曲。这片曾经燃烧过革命激情的土地,正以创新的方式续写着新的红色篇章。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