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千年史诗的当代回响:走进阿合奇玛纳斯史诗馆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山东大学泉韵疆行石榴籽祖国行实践队索君成
在新疆克州阿合奇县的群山之间,一座形似柯尔克孜族传统毡房的建筑静静矗立。白色墙体饰以金色民族纹饰,灵动的穹顶与远处连绵的山脉遥相呼应,这里便是承载着柯尔克孜族千年记忆的玛纳斯史诗馆。2025 年盛夏,我们循着英雄的传说,在这座占地 6400 平方米的文化殿堂中,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史诗之旅。从馆内的英雄叙事到馆外的非遗景观,从文字记载的史诗到指尖流淌的技艺,玛纳斯文化正以可感可触的方式,向世人展现着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深 
初见玛纳斯史诗馆,便被其独特的建筑语言所震撼。主体建筑以柯尔克孜族传统毡房为原型,白色墙体如雪山般纯净,金色纹饰似阳光般璀璨,既保留了游牧文化的灵动飘逸,又彰显了文化场馆的庄严厚重。两侧附属建筑的镂空雕花与拱门设计,进一步强化了民族风格的视觉表达。站在开阔的广场上极目远眺,远处的山脉轮廓与建筑穹顶构成奇妙的对话,仿佛史诗中英雄征战的辽阔疆域在眼前铺展,瞬间将人拉入《玛纳斯》的宏大叙事语境。
这种建筑设计并非偶然。作为 2024 年自治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俗文化旅游优选点,玛纳斯史诗馆的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文化传承的巧思。6400 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与 1070 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既保证了文化展示的充足空间,又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馆内金色图腾纹饰与民族风格展陈设计的呼应,让游客在步入场馆的瞬间,便沉浸在柯尔克孜族的审美与信仰世界中,完成从现实到史诗的精神跨越。
在馆外广场上,赛麦台依雕像目光坚毅,仿佛在诉说着英雄的传奇。这位玛纳斯之子身材伟岸、气魄如父,12 岁便毅然返乡,在巴卡依老人助力下铲除内奸、重振部族,最终与仙女阿依曲莱克成婚,让柯尔克孜族人重归安乐。雕像底座的文字无声地讲述着这段故事,让 "英雄传承" 不再是抽象概念 ——《玛纳斯》的史诗精神,正通过一代代英雄的故事,在血脉与文化中生生不息。
步入馆内,丰富的展品为我们展开了《玛纳斯》的传承长卷。这里陈列着记录史诗的文献、玛纳斯奇(史诗传唱者)的手稿,还有充满民族特色的艺术品。我们了解到,这部堪称 "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 的史诗,主要以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了千年。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 8 部《玛纳斯》史诗内容于 1983 年全部记录到纸上,标志着我国《玛纳斯》史诗从口头转向文本、从活形态走向固定文体形态的重要跨越。
展柜中,传唱大师居素甫・玛玛依生前的用品及他穷尽毕生心血研究、整理的史诗资料,无声地诉说着玛纳斯奇们的坚守。2006 年,8 部 23 万余行《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史诗《玛纳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这份民族瑰宝获得了世界认可。从玛纳斯到赛麦台依,再到营救祖父的凯耐尼木,英雄们对家园的捍卫、对正义的追求,构成了这个民族文化认
同的核心,也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从馆内的英雄叙事走出,紫色花廊如瀑布般垂落的花饰将我们引入另一片文化天地。木质廊架搭配砖石小径,两侧点缀着蓝白相间的纸艺装饰,传统与创意的交织中,柯尔克孜文化的神秘面纱被悄然揭开。这份视觉盛宴让我们还未深入了解文化内涵,便先被这片人文景观的巧思打动。
花廊旁的展示牌前,柯尔克孜族刺绣的文化密码正等待解读。作为 2008 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 年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技艺,它以家畜皮革、毛绒为原料,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与几何图案跃然其上,装饰着服饰、毡毯等生活物件。展板上绣娘们专注创作的场景,让工艺的精巧、色彩的绚丽具象化 —— 黑色表示深厚博大,蓝色象征神圣高贵,绿色寓意生机勃勃,而柯尔克孜族钟爱的红色,则表达着欢快、热烈和幸福的生活愿景。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