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山的晨光漫过托木尔峰的雪线,洒在阿克苏地区博物馆的彩绘木棺上;当六星街的手风琴声裹着烤包子的香气,飘进维吾尔族老人的"共享厨房";当克拉玛依的"大油泡"倒映着新丝路商业街的霓虹,与一号井的老钻井工具隔空相望——这个夏天,山东大学"泉韵疆行,石榴籽祖国行"社会实践团队,用37天的脚步,在新疆的山川与人文间,写下了一封关于"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青春答卷。
一、文物为证:在千年脉络里触摸"交融"的温度
"指尖隔着玻璃轻触那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复制品时,汉代的经线提花工艺仿佛还带着丝路商队的温度。"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索君成在日志里写下这样的句子。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文物参观,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唐代三彩胡人俑的友善笑容里,读懂西域与中原的双向奔赴;在巴州博物馆土尔扈特部东归时的马鞭旁,感受"万里归心向祖国"的赤诚;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楼兰美女"干尸展柜前,触摸3800年前这片土地上多民族共生的印记。
团队走过12处文化场馆,从伊犁州博物馆汉代的青铜马镫,到阿勒泰地区博物馆唐代的中原瓷片,每一件文物都是"多元一体"的活化石。"以前在课本里读'丝绸之路',总觉得是遥远的符号,直到看见清代维吾尔族花帽上的牡丹纹与巴旦木纹并置,才明白'交融'从来不是历史名词,而是刻在器物上的日常。"米尔外提说,她镜头里的文物照片,成了最生动的"民族团结教材"。
二、非遗为桥:在指尖传承中看见"活态"的力量

伊犁六星街的清晨,总是从手风琴的旋律开始。"这木壳子要用伊犁本地的松木,花纹得按维吾尔族的羊角纹雕,最后再用汉族的木工刨子修边。"非遗传承人在演示技艺。
在克州阿合奇县玛纳斯史诗馆,柯尔克孜族艺人弹着库姆孜,唱诵《玛纳斯》中赛麦台依铲除内奸的片段,歌声里的英雄气让在场的人眼眶发热。团队成员举着摄像机,影像素材里,不仅有史诗的传唱,还有艺人手指在琴弦上的颤动、观众眼里的泪光。
在那拉提草原的毡房里,哈萨克族老人教大家煮马奶酒,"要等奶子发酵到微微发酸,像草原的风一样有韧劲"——这些不期而遇的互动,让"非遗"从学术概念,变成了掌心的温度、舌尖的味道、耳畔的旋律。
三、英烈为魂:在坚守与变迁中读懂"守护"的重量
博孜墩乡的山风总是带着松涛的低吟。拾级而上,走向坡顶的烈士公墓时,脚步轻得像怕惊扰了沉睡的英雄。白色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四周的事迹牌上,23岁的警察曹世强、翻译员热买提·毛拉买提的故事,让空气都变得凝重。
"为了保护《勘查笔录》,他奋力突围时身中数弹;为了给派出所报信,他刚拉完肥料就冲进风雪——他们和我们年纪差不多,却用生命守住了边疆的安宁。"看着事迹牌上的文字,古丽胡玛红了眼眶。在林基路纪念馆,那盏煤油灯、那张"林公渠"羊皮图纸,又让大家看见另一种坚守:1943年,林基路在牢狱中写下"我走了,惟愿民族解放成功",而他修的水渠,至今还在滋养库车的农田。
从五家渠军垦纪念馆里"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老照片,到克拉玛依"大油泡"旁锈迹斑斑的钻井工具,团队追寻着"艰苦奋斗"的足迹,也见证着边疆的蜕变:新丝路商业街上,老石油人的后代卖着印着"克拉玛依"的文创饰品;禾木喀纳斯景区里,图瓦人村落的旅游协作模式,让牧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巴克图口岸的货运卡车,载着"一带一路"的希望驶向远方。以前听'石油精神'觉得抽象,直到看见地窝子(半地下土房)的复原场景——零下30度,他们就在这样的地方,把戈壁挖成了油田。

"我们不是旁观者,是参与者。"指导教师李雪静看着团队整理调研笔记,满是感慨,"他们克服了语言差异、地域温差,把课堂知识变成了服务边疆的能力——比如为非遗传承人设计的短视频脚本,就很受当地文旅局认可。"阿合奇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在评价中写道:"团队收集的素材详实且有传播价值,生动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为宣传新疆注入了青春力量。
当实践接近尾声,在库尔勒老街的"民族团结大舞台"上,汉族的舞龙、维吾尔族的"黑走马"、哈萨克族的"擀毡舞",在夕阳下织成一幅流动的画。"以前说'中华民族一家亲'是课本里的话,现在才知道,它是六星街'共享厨房'里韭菜盒子与包尔萨克的香,是博孜墩烈士公墓里不同民族英烈的名字,"李嘉恺在总结里写下的这句话,成了整个团队最真切的感悟。
如今,天山脚下的石榴花正开得热烈,团队带回的不仅是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念——边疆的故事,需要青年去倾听、去讲述;民族团结的种子,需要青年去浇灌、去传承。泉韵润疆,润的是文化的根脉;石榴同心,同的是民族的魂魄。山东大学"泉韵疆行"团队的青春足迹,早已刻进新疆的山川里,而这份"以青春之我,护民族之亲"的担当,还将在更多青年的脚步里,继续向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