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儿童展演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玫瑰苑社区精彩上演。舞台上,孩子们指尖流淌出虽显稚嫩却充满真诚的钢琴旋律,他们手持简易乐器,和着欢快的节拍自信地敲击、歌唱,身上穿着的是自己用画笔精心绘制的独一无二的“演出服”。台下,家长和社区居民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惊喜的笑容,掌声阵阵。这并非专业的演出团队,而是新疆政法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乐润童心社会服务践行团”在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结出的丰硕美育成果。
七月中旬,这支由学前教育专业师生组成的实践服务队,怀揣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初心,奔赴南疆腹地的图木舒克市,将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和温暖的陪伴带到了玫瑰苑社区的孩子们身边,用音符与色彩点亮了他们的暑期生活,也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精准对接需求:美育种子播撒社区土壤
玫瑰苑社区作为一个多元民族聚居的现代化社区,近年来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对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儿童早期艺术启蒙教育的需求日益凸显。新疆政法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充分发挥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优势与社会责任,精心策划了本次“乐润童心”社会服务项目。团队出发前,通过与合作社区充分沟通,精准了解了当地儿童的兴趣特点与实际需求,设计了以钢琴启蒙、奥尔夫音乐体验、非遗手工制作为核心的系列美育课程,旨在激发儿童艺术兴趣,培养其审美感知、创意表达与合作能力。
“我们希望发挥专业所长,让艺术教育不再遥不可及,而是真正走进社区,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在他们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实践团带队教师如是说。
创新课程体验:艺术启蒙润物无声
实践过程中,志愿者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 在“奇妙的琴键”钢琴启蒙课上,志愿者们从最简单的音符、指法开始,耐心地一对一指导从未接触过钢琴的孩子们。照片中,志愿者俯身在一旁,轻轻握着孩子的手,引导其在键盘上按下正确的音符,孩子全神贯注,眼中充满了对音乐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望。短短数日,一些孩子已能弹奏出《小星星》等简单旋律,成就感溢于言表。
“快乐的节奏”奥尔夫音乐教学则充满了动感与欢笑。志愿者们利用打击乐器、身体律动、情景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与结构。孩子们围坐一圈,跟着志愿者的指挥,用沙锤、铃鼓、手鼓等乐器合奏,体验团队协作创造音乐的快乐,天性得到释放,音乐感知力与表现力悄然提升。
“巧手绘非遗”手工制作活动则将美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学习体验当地非遗项目元素或通用手工技艺,一起用颜料、布料、环保材料等创作属于自己的表演服装和手工作品。照片记录下了这温馨的一幕:社区活动室里,志愿者们和孩子们围坐在桌前,埋头创作,交流互动,一幅幅充满童真想象力的图案跃然于T恤之上。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成果汇报展演:自信绽放收获喜悦
实践活动的高潮是一场小而美的成果汇报展演。孩子们穿上自己亲手绘制的、色彩斑斓的表演服,勇敢地走上临时搭建的小舞台。有的弹奏了刚学会的钢琴小曲,有的参与了奥尔夫音乐集体表演。虽然表演略显稚嫩,但每一个节目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努力和志愿者们的汗水,展现了他们一周来的学习成果和前所未有的自信。舞台虽小,却意义非凡,它给予了孩子们一个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宝贵机会。
展演结束后,志愿者们为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孩子都准备了精美的礼物,如图书、画具、小乐器等,鼓励他们继续探索艺术的世界。孩子们手捧礼物,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与志愿者们紧紧相依,画面温馨感人。这些礼物不仅是物质上的鼓励,更是精神的滋养和对未来持续探索的期许。
青春奉献边疆:实践育人双向赋能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和美育的重要性,”一位志愿者感慨道,“看到孩子们从羞涩到自信,从陌生到热爱,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更坚定了我未来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新疆政法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此次“乐润童心”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地将高校的美育资源延伸到社区基层,丰富了边疆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促进了儿童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为社区文化建设增添了亮色。同时,活动也探索了高校与社区联动、实践育人的有效模式,是高校服务社会、助力文化润疆工程的生动写照,展现了当代青年在广袤边疆书写青春华章的责任与担当。这颗在南疆播下的美育种子,必将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