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赋能,以法护航 筑牢未成年人分级矫治的成长防线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谋划未成年人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法润青禾”实践队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下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主题,采取“线上+线下”双轨模式,扎实开展系列暑期调研活动,推进探索科技赋能未成年人保护的新路径。
8月初期,实践队深入浙江三门县,实地访谈当地公安局与光和少年成长中心“扶苗”项目,并与姚警官对话探寻AI驱动的未成年人分级矫治模式。该项目依托“未成年人成长多跨协同守护系统”,构建三级闭环治理体系,已帮扶近千人,成功转化313名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未成年违法犯罪人数同比下降62%;同时创新“1+1+N”帮扶团模式,整合家校警资源,其经验已在台州推广,为全国未保工作提供了“三门样本”。
8月中旬,实践队在线上举办“人工智能技术下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调研座谈会”。湖北省汉阳区关工委、山西省左权县人民检察院、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检察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基地)等多地实务与学术单位共同参与。会上各个实务机关代表介绍了其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工作,为实践队提供了丰富的实务经验。座谈会交流环节结束后,指导老师周凌发表总结讲话,为本次会议画上了圆满句号。
同月,实践队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下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举办线上交流会,联动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团队、武汉大学相关课题组及本校硕士研究生力量。实践队汇报与浙江衢州检察院、台州三门县公安局等实务部门的沟通成效,各方就AI技术应用痛点、跨学科融合路径及协同预防体系构建展开研讨,为技术赋能未成年人罪错分级干预提供多元思路。
8月下旬,实践队走进武汉市第六中学,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与预防犯罪”法治宣讲。队员通过自制普法手册,以“行为标尺+守护图谱”帮助学生界定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及犯罪行为边界,讲解“预防-干预-帮扶”分级矫治体系;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解析法律框架,并通过互动答疑深化认知,获师生高度认可,切实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
此次系列实践以“技术赋能、实务探索、校园普法”为脉络,既落地了AI矫治调研、跨方研讨等实务探索,又推进了校园法治教育,是法润青禾实践队以专业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而这份高校力量的投入,不仅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完善提供了可参考的青春智慧,更呼应了国家守护未成年人成长的战略部署,为“护航民族未来”的时代命题,注入了兼具专业深度与青春温度的动能。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