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一场跨越国界的联结
“中国不仅是实力雄厚的世界大国,更是与尼泊尔有着数百年文化联结的亲密伙伴。” 来自尼泊尔的维韦克·波克雷尔,曾获中国商务部奖学金,就读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高级工商管理硕士(IEMBA)项目,如今是一名专注纺织品与农业贸易的企业家。他的中国故事,不仅藏着个人从学子到创业者的成长蜕变,更折射出全球青年眼中中国形象的多元切面——既有“发展迅速、技术先进”的硬实力印象,也有“人民友善、文化厚重”的人文温度。
二、初遇中国:从15天旅程到求学选择
2017年11月,一场为期15天的中国之旅,让维韦克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从成都的烟火气到北京的厚重感,从上海的现代化到曲阜的文化底蕴,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迅猛的发展势头”深深吸引了他。“当时就好奇,这个在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在科技和国际贸易领域成就斐然的国家,到底是如何实现经济转型的?”更重要的是,中尼两国数百年的历史羁绊,早已在他心中埋下亲近中国的种子:公元7世纪,尼泊尔尺尊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将佛教与尼泊尔艺术传统传入西藏;13世纪,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赴元朝,主持修建北京白塔等标志性建筑。“这些故事让我觉得,中国不只是一个‘超级大国’,更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邻居。”带着这份向往,维韦克选择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深造。“这所学校在国际经济和商业研究领域声誉很高,还汇聚了全球学生,能让我既深入了解中国的商业逻辑与治理模式,也能从其他国际同学那里收获多元视角。”
三、亲历中国:从“印象”到“认同”的转变
初到中国时,维韦克对中国的认知多源于媒体报道与朋友分享——一个“拥有世界级基础设施、领先科技的现代化强国”。但在北京生活的日子里,他的看法逐渐变得立体、鲜活。“我不仅见证了高铁、5G这些‘硬实力’,更感受到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温度。”社区里邻里间的互助、街头小贩的友善、同事们对工作的专注,都让他意识到:在“世界超级大国”的标签之外,中国更有着“崇尚尊重、团结与坚韧”的文化内核。“以前我只是欣赏中国的发展成就,现在却由衷认同推动这些成就的人民、文化与价值观。”维韦克说,这种转变,源于无数次与中国人的日常接触,也源于对中国社会“重视社区、关爱他人”的深刻体会。
四、跨文化故事:饺子里的年味与文化共鸣
跨文化交流中,挑战与温暖常相伴相生。对维韦克而言,最初的难题是语言障碍——购物时的沟通不畅、日常闲聊中的理解偏差,都曾让他感到困扰。但一场春节包饺子活动,成为他最难忘的温暖记忆。“项目协调员组织我们一起包饺子、玩趣味游戏,还耐心讲解春节的由来和‘团圆’的意义。”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时,他不仅尝到了中国美食的味道,更读懂了“年味”里的文化密码。此外,参与中药制作活动、在贵阳深入了解苗族文化的经历,也让他一次次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这些小事让我明白,文化差异不是隔阂,而是彼此了解的机会。”
五、建言跨文化交流:让故事更有温度
如今,作为中尼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参与者,维韦克对中国的国际传播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奖学金项目、数字平台等搭建的交流桥梁,但也提出了切实建议:1.强化“共鸣式叙事”:用国际受众更易理解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比如,多挖掘阿尼哥、尺尊公主这类中尼文化使者的故事,让中国叙事更有温度与情感联结;2.搭建基层交流平台:增加中外学生合作项目、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人通过“亲身接触”了解真实的中国,而非仅依赖媒体报道;3.激活文化符号价值:像小红书上走红的尼泊尔“珞克塔纸手账本”——这种用高海拔灌木树皮手工制成、饰有佛教图腾的手工艺品,既是尼泊尔文化的缩影,也是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中国也可以挖掘更多类似的文化符号,让真诚的交流打动人心。”
六、结语:做永远的“跨文化桥梁”
从留学生到企业家,从文化观察者到交流使者,维韦克的经历,恰与相关调研结论呼应:在全球青年眼中,“亲身经历”“人际交流”往往能超越媒体叙事,让中国形象更真实立体。“中尼友谊的根基在民间,”维韦克说,“未来,我希望继续做两国交流的‘微型大使’——让更多尼泊尔人看见中国的发展与友善,也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尼泊尔的文化与热情。”这份跨越国界的联结,或许正是跨文化交流最珍贵的意义。
http://"C:\Users\吴沫桐\Desktop\微信视频2025-09-07_234144_478.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