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AI与生物技术赋能传统工艺的创新路径,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7月11日至8月11日,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智承古韵:AI+生物技术赋能传统工艺创新实践”实践队跨越陕西、广东两省,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先后走进企业、博物馆、科技馆、非遗体验中心等15个实践地点,围绕传统技艺传承、数智化转型、产学研融合等主题,以专业视角解码传统工艺的“现代基因”,为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西北工业大学实践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践队在岐山天缘的合照 赵张阳供图
七月陕地溯源:深耕传统,探寻科技融合路径
林业调研启新篇,交流学习拓视野 7月11日至13日,实践队首站前往陕西省宁东林业局、旬阳坝,实地调研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队员们深入林区,了解当地特色植物资源的培育与开发情况,为后续探索生物技术在植物资源深加工领域的应用积累一手资料。
7月15日,实践队参与西部iGEM交流会,与来自西部各高校的团队围绕合成生物学、传统工艺创新等话题展开交流。会上,队员们分享前期调研思路与初步成果,同时汲取其他团队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明晰实践方向与技术切入点。
7月18日,实践队完成所有调研单位的申请函发放工作,为后续实地调研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7月19日,实践队走进医赛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聚焦生物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了解企业在生物制剂研发、生产等环节的技术创新,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物科技的融合寻找可借鉴的经验。
▲图为2025西部iGEM交流会现场 闫紫月供图
文博场馆寻根脉,非遗技艺润人心
7月21日,实践队走进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在“考古圣地,华章陕西”主题展陈中,队员们从杨官寨遗址的仰韶陶器到秦陵石磬,从春秋时期男性面霜青铜罐到各类古代工艺遗存,探寻文物背后蕴含的传统工艺智慧。通过残留物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队员们直观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的对话,深刻认识到文物是承载工艺密码的“活态档案”。
7月22日上午,实践队前往岐山县,下午走进陕西岐山天缘食品有限公司,开启“醋文化溯源之旅”。在老作坊非遗传承区,队员们通过文物展品、历史文献和场景复原,系统了解从西周“醯”文化到现代食醋产业的三千年发展脉络;在现代化工业厂区,全自动储粮罐、发酵池内的智能传感器等设备,让队员们见证了“泥抹墙、砖铺底”非遗规制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7月23日,实践队继续深入岐山天缘食品有限公司调研。上午,队员们重点了解企业在大曲制作、醋酸发酵等核心工序的标准化管控与数字化模型构建;下午,实践队与企业管理层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践队汇合,围绕“传统产业的现代化突围”展开座谈,深入探讨“种植—酿造—文旅”三产融合模式、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等议题,企业分享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带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让队员们对传统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7月24日上午,实践队走进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701综合制作楼,队员们目睹工人遵循“续渣发酵、固态蒸馏”古法翻动大曲;在906车间,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微生物活性的场景,展现出传统酿造与数智化技术的协同共生。检测实验室里,“数据+经验”的双重把关模式,既保留“酒海陈藏”传统工艺精髓,又彰显现代检测技术的严谨。下午,队员们参观东湖公园,感受当地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
▲图为队员在与西凤酒集团技术部交流 王晨仰供图
7月25日上午,实践队抵达陕西紫光辰济药业有限公司。在企业会议厅,队员们通过宣传片了解这家始于1918年的百年药企发展历程,“药材必道地、配方必独特、提戥必齐目、炮制必如法、品质必上乘、待人必如亲”的《六必令》祖训,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企业对传统制药技艺的坚守。随后,实践队与企业管理层围绕“老字号的现代化突围”展开座谈,就中药有效成分提取、质量控制标准、经典古方现代化开发等技术痛点深入交流,并提出“AI+生物技术”赋能的初步思路。下午,实践队走进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在“青铜铸文明”主题展陈中,从“宅兹中国”的何尊到记载司法案例的(亻朕)匜,感受周秦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成就,以及中原与西戎文化的交融脉络。
7月26日上午,实践队走进宝鸡科技馆。在讲解员赵青老师的引导下,队员们探索各展区奥秘:儿童科学乐园的互动装置延续传统益智游戏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索展区的声光电演示与古代工匠的自然探索智慧共鸣,生命与健康展区让传统“天人合一”健康理念直观可感。下午,队员们参观金台观,感受道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融合,当晚返回学校,对前期陕地调研成果进行初步整理与总结。
▲图为队员正在听宝鸡市科技馆赵青老师讲解 岳子丰供图
7月28日上午,实践队走进陕西科菱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研发中心,队员们看到年轻科研人员专注开展实验,酸类研发专员曹英介绍产品从20公斤小试、500公斤中试到1吨终试的全链条研发体系;微生物组研究员李玉伟展示生物合成技术替代传统化学工艺的成果,如过氧乙酸消毒剂纯度提升、污染减少近半的实践案例。随后,实践队与企业管理层围绕“生物科技赋能清洁产业”展开座谈,深入了解企业“每周四与西北工业大学定期研讨”的校企合作机制,以及联合攻关推出“焕清”系列产品的成果,并就“生物合成法在清洗剂研发中的应用”交换技术思路。
7月29日上午,实践队走进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在“生生不息的匠心”展区,队员们观看剪纸、皮影戏展演,欣赏秦腔脸谱、凤翔泥塑、古法染织等非遗展品,感受先民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智慧,以及非遗生命智慧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呼应。下午,实践队前往西安市扁鹊纪念馆,在医案典籍区、药材标本区追寻传统医学脉络,与纪念馆副馆长王幸、老中医宋荣青围绕“中医药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展开交流,了解场馆在展示形式创新、AI技术引入、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探索与挑战,并提出“虚拟扁鹊”互动讲解系统、文创产品开发等建议。
▲图为扁鹊纪念馆中医为队员讲解从业故事 左紫怡供图
八月鹏城探索:赛事交流,拓展实践新维度
8月6日上午,实践队前往深圳市,下午抵达深圳理工大学,为参与合成生物学竞赛做准备,同时与高校科研团队初步对接,交流传统工艺与合成生物学结合的潜在方向。
8月7日上午,实践队参与合成生物学竞赛。比赛中,队员们围绕“AI+生物技术赋能传统工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与答辩,系统介绍在传统酿造、中药炮制等领域的技术探索与应用设想,最终凭借扎实的研究与创新的思路获得银奖。下午,队员们参观深圳理工大学相关大设施,了解前沿科研平台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拓宽学术视野。 8月8日上午,实践队参加合成生物学竞赛颁奖仪式,领取获奖证书。此次赛事不仅是对前期实践成果的检验,更让队员们与全国高校团队交流学习,为后续实践积累更多创新思路。
▲图为实践队在合成生物学创新赛现场 王静雯供图
8月9日上午,实践队走进深圳市科技馆。馆内展览涵盖智能科技、生命科学、绿色能源等多个领域,与宝鸡市科技馆相比,其更侧重前沿科技与产业应用的结合,队员们通过互动体验,进一步思考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融合的更多可能性。下午,实践队前往深圳市版画村,了解版画村从传统村落向文化创意园区的转型历程,感受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创产业的碰撞与融合,为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8月10至11日,实践队走进华大BGI(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围绕生物技术在基因测序、生物资源保护、传统药材基因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展开调研,了解华大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突破,探讨其与传统工艺创新的合作潜力,为实践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图为队员在深圳市科技馆观展 吴睿琦供图
实践总结:守正创新,续写文化赋能新篇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实践队足迹遍布陕西、广东两省,涵盖林业、食品、酒业、医药、生物科技、文博、非遗等多个领域。通过实地调研、专题座谈、赛事交流等形式,队员们既深入挖掘了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与技术精髓,也直观感受到数智化转型为传统产业带来的活力,更明晰了AI与生物技术在传统工艺创新中的应用方向与实践路径。
未来,实践队将进一步整理调研成果,深化与各合作单位的产学研对接,聚焦“古方现代化”“非遗数智化”“传统工艺标准化”等核心方向,持续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青春智慧与力量。
撰文:饶奔 吕佳航 王静雯 崔颂淼 武艺哲
图片:吴睿琦 闫紫月 王晨仰 左紫怡 岳子丰
责任编辑:王军 高源
审核:万海东 马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