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暑期实践团队顺利开展“上海‘15分钟生活圈’中‘遛娃老人’群体需求与社区适配性的‘加减乘除’”实践活动
为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助力城市基层建设与全龄友好社区发展,解决上海“15分钟生活圈”内“遛娃老人”群体面临的现实问题,华东政法大学新闻学系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六月至七月,共赴上海市青浦区开展“上海‘15分钟生活圈’中‘遛娃老人’群体需求与社区适配性的‘加减乘除’”实践活动。本次项目聚焦上海“15分钟生活圈”中“遛娃老人”群体需求与社区适配性问题,基于相关政策调整与老龄化加速的社会背景,采用混合调研方式,融合多样媒体技术,通过“加减乘除”四维路径,为社区亲子服务与政策未来发展路径提供可行策略。同时,团队将实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融合媒介文化特色与数字赋能技术,力求实现“需求侧、供给侧、传播端”三重目标,,让“老幼共栖”的生活圈“烟火气”具象化、“人民坊”协同化,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优化全龄友好服务提供有力依据。
历经几日准备工作后,团队于上海市青浦区正式开展为期7日的调研活动。调研前期,成员们通过实地考察朱家角菜市场、儿童活动场地及社区儿童娱乐设施,对当地典型“遛娃老人”进行基本采访,从中详细了解到关于社区带娃设施的基本情况,与该群体对于“隔代照料”这一命题的真实反映,帮助团队深入挖掘社区服务对“遛娃老人”群体需求匹配的精准性问题,从而保证后期调研工作的顺利展开。几日后,在青浦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分别走访了华新镇通达幸福里社区宝宝屋与徐泾镇社区宝宝屋。在参观宝宝屋内部,并对工作人员进行详细采访后,团队大致了解到宝宝屋的运行机制与经营情况,同时也注意到宝宝屋在运营方面的一些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例如开放时间可能无法满足部分“遛娃老人”群体需求、缺失一些对突发状况的安全急救知识普及等。但与此同时,宝宝屋也告知团队将会在未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善,并通过完善更多设施来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在调研后期,实践团队来到上海市青浦区怡澜社区中心,对社区带娃设施进行观察记录,并对工作人员展开采访。经工作人员介绍,社区会不定时开展老幼共济的居民活动,针对不同年龄层提供便利服务等等,并会在未来增强对“遛娃老人”服务的精准性,为每一位居民都带来便利。此外,团队成员还对参与社区活动的部分遛娃老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到居民对于社区服务的真实感受与意见反馈,这不仅方便了团队的整体调研工作,更体现了采访作为一种重要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与目标群体的直接对话,真正做到倾听群众呼声,能够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存在问题,弥补了定量数据的不足,挖掘“遛娃老人”群体在社区内的深层需求以及掌握相关育儿设施的运营状况和未来建设。
经过半个月的针对性走访调研,实践队伍将记录下来的资料汇总进行分析、比较、总结之后,可以初步看出,“遛娃老人”群体在社区内使用育儿设施还存在不够用,不会用,不能用等问题;而相关的儿童娱乐设施多以“年轻父母+孩子”作为核心建设理念,忽略“遛娃老人”群体需求;社区服务中心针对“遛娃老人”的便民服务和办事程序上也还有完善空间。“隔代照料”是如今每个家庭中的重要命题,“遛娃老人”是当下代际纽带的核心所在,团队成员希望通过本次实践项目,让社会真正倾听到这一特殊群体的声音,为城市基层建设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作出贡献。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