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长安大学赴新疆伊犁“民风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赴边疆”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民风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赴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7月11日至17日,长安大学赴新疆伊犁“民风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赴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肖雅蕊的带领下,奔赴新疆伊犁地区。实践队走进校园、深入街区、参观纪念馆与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迹,深刻感受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校园宣讲: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
  
  11日,实践队首站走进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面向高一、高二年级400余名师生举办民族团结主题宣讲暨长安大学招生政策说明会。实践队队长、材料学院2023级学生石志疆以《从伊犁河谷到古都长安》为题,结合本人享受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赴内地高校就读的经历,围绕“一条公路连根脉、一封家书抵万金、一场球赛聚人心”三个故事,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宣讲结束后,8名队员分4组进入班级开展互动答疑。该指导老师肖雅蕊表示,大学生现身说法比课堂灌输更具感染力,所以学校挑选9名学生与实践队队员建立长期通信联系。
  
  图为队长石志疆宣讲民族团结。踪雨欣供图
  
  大巴扎调研:记录多元共生的市井样本
  
  12日,实践队赴伊宁市喀赞其街道汉人街大巴扎开展“多民族商业街区文化共生”专题调研。大巴扎形成于清乾隆年间,现有固定商户512户,涉及汉、维吾尔、回、哈萨克、乌孜别克、俄罗斯等9个民族,日均客流1.2万人次。这里是多个民族的文化印记,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见证。成员们漫步街巷,走进老字号店铺,在乐器行中,欣赏到了造型精美的冬不拉和琳琅满目的手风琴。手风琴表演艺术家何立志老师的精彩演出将活动推向高潮,他激情演奏民族音乐,展现了哈萨克族同胞的热情与才华。校吉他社负责人赵博浩在何老师指导下,成功奏响手风琴简单曲调,师生们还一同唱响《我们新疆好地方》,悠扬的琴声与歌声成为连接各民族心灵的桥梁。
  
  图为何立志老师为团队演奏民族歌曲。踪雨欣供图
  
  红色研学:在文物与誓词中体悟家国
  
  13日至14日,实践队先后走进伊犁林则徐纪念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在林则徐纪念馆,队员们依次参观“虎门销烟”“伊犁戍边”“水利兴疆”等展区,通过数字沙盘复原的湟渠工程,了解林则徐带领各族百姓修渠屯田、巩固边疆的史实;聆听英雄生平事迹,被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深深震撼,通过珍贵文物和详实资料,深切体会到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团员同步开展入团誓词教育。讲解员为实践队介绍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草原青铜鍑”及“察合台汗国银铜币”,系统梳理先秦至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讲解员指出:“文物不会说话,但数据与图像让我们直观看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丰富多样的展品展示了伊犁地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以及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发展历程。从精美的草原青铜器到绚丽的丝织刺绣,从古老的草原石人到珍贵的察合台银铜币,每一件文物都见证了不同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让成员们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图为讲解员为团队讲解林则徐纪念馆文物。踪雨欣供图
  
  同时,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团体开展党课学习,指导老师肖雅蕊带领团队成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铿锵誓言传递着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的决心,让暑期实践成为筑牢信仰、砥砺初心的生动课堂。
  
  图为肖雅蕊带领团队成员庄严宣誓。踪雨欣供图
  
  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走进林则徐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学习。活动现场,讲解员为团队细致讲解馆内文物,生动再现历史场景。随后,肖雅蕊带领团队成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铿锵誓言传递着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的决心,让暑期实践成为筑牢信仰、砥砺初心的生动课堂。
  
  (通讯员刘嘉媛赵晨晓)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