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手风琴里的“民族团结曲”——专访伊犁乐器爱好者何立志与长安大学实践队的文化之约

    发布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长安大学赴新疆伊犁“民风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映边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手风琴里的“民族团结曲”——专访伊犁乐器爱好者何立志与长安大学实践队的文化之约
 
“琴箱里呼出的气,和天山南北的风早混在一起了。”在新疆伊犁汉人街大巴扎的乐器行内,退休教师何立志一边擦拭手风琴,一边向长安大学实践队队员讲述乐器里的“民族融合密码”。近日,这支来自内地的实践队与何立志的相遇,成为伊犁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
 
今年65岁的何立志,退休后与爱人开办乐器行,30平米的小店收藏着从全国各地收集的手风琴,既有带着俄罗斯风格的老式琴,也有融入哈萨克族节奏的改良款,被当地居民称为“中亚乐器活态博物馆”。“退休后不想丢下对音乐的热爱,更想通过乐器让大家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何立志说,每天都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音乐爱好者来店里交流,琴声成了最通用的“语言”。
 
当长安大学实践队队员走进乐器行时,何立志即兴拉起维吾尔族民歌《吉尔拉》,琴键间既有维吾尔族的欢快节奏,又融入了汉族《茉莉花》的婉转调式。“手风琴在伊犁,早就不是单一民族的乐器了。”他笑着向队员们展示琴箱内的贴画——既有西安大雁塔,也有伊犁赛里木湖,“这是之前去西安交流时贴的,就像你们从长安来伊犁,音乐让两地、各民族的人走得更近。”
 
实践队队员赵博浩被这独特的“融合琴声”打动,当场向何立志请教弹奏技巧。“刚开始跟不上节奏,何老师就用简单的乐理知识结合民族音乐特点,一点点教我。”半小时后,赵博浩成功弹出《我们新疆好地方》的片段,与何立志合奏起来。悠扬的琴声吸引了周边群众驻足,不少人跟着旋律哼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面孔在琴声中笑意相融。
 
“以前只在课本上了解民族文化,这次亲身感受才发现,民族团结就藏在琴声里、饭桌上、家常话中。”赵博浩说,他会把这段经历带回学校,让更多同学了解边疆的多元文化。何立志则表示,希望未来有更多内地青年来伊犁,“用音乐、用交流,把各民族的心拉得更近。”
 
此次实践队与何立志的文化互动,是长安大学“民风共话石榴籽”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与基层文化传承者的深度交流,实践队不仅收集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素材,更用实际行动践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让青春力量为民族团结赋能。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