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您这每天喝半斤白酒的习惯,可能不知不觉就伤了身体,还容易影响和家人的相处呢!”7月的皖北乡村,暑气蒸腾,蚌埠医科大学“明心愈瘾,医路躬行”实践团队的队员王陆一,正拿着印着“拒绝酒瘾”的宣传册,和村民张大叔耐心唠着家常。同一时间,蚌埠智慧锦城社区里,队长赵心怡正对着社区的居民进行“拒绝酒瘾”的宣讲,同行的队员左荣争和郭佳桐协助发放问卷,仔细询问他们的饮酒习惯——这场跨越皖省、覆盖16个地市、为期30天的暑期“三下乡”行动,正用专业力量撕开酒精成瘾的“隐形面纱”。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酒渐渐成了不少人社交、解闷的方式。可在看似寻常的推杯换盏间,酒精成瘾的隐患正悄悄滋生:有人为了“应酬”天天烂醉,回家后和家人争吵不休;有人把酒精当成“解压药”,越喝越依赖,最后连正常工作都受影响;更有甚者,长期酗酒引发肝病、神经损伤,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早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可现实中,很多人对“酒精依赖是疾病”的认知严重不足,总觉得“喝酒是小事,戒了就行”,却不知长期成瘾会对身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蚌埠医科大学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们,在课堂上了解到酒精成瘾的危害后,心里一直憋着股劲:“我们学的就是精神医学、应用心理学,能不能用专业知识帮大家认清酒瘾的真面目?”带着这个想法,一支32人的实践团队很快组建起来,队员涵盖精神医学、应用心理学、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等多个专业,2023级与2024级学生相互搭配,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敢闯敢拼的冲劲。指导老师虽然不随队,但几乎每天都会在线上和队员们沟通,反复强调:“调研不能只走形式,要真正走进群众,把专业知识转化成他们能听懂的‘大白话’。”
7月15日,实践正式启动。团队根据安徽的地域特点,制定了差异化调研方案:在皖北,重点关注务工群体的“创伤性饮酒”——很多务工人员远离家乡,遇到烦心事就靠喝酒排解,容易不知不觉成瘾;在皖南的旅游城市,则聚焦旅游从业者的“社交性饮酒”——为了接待游客、维护客户关系,频繁应酬成了常态,长期下来也可能形成依赖。
线下的同学负责分发宣传手册,在烈日之下也同样认真。以下是部分同学在宣传时拍摄的照片。
项兴峰同学在六安的线下宣传
曹静同学在阜阳的线下宣传
孙杰同学在芜湖的线下宣传
余亦璇同学在黄山的线下宣传
王陆一同学在合肥的线下宣传
朱梓煜同学在铜陵的线下宣传
蚌埠地区的同学进行的社区宣传,图片上的同学是左荣争,郭佳桐,和赵心怡
线上的科普宣传也同步发力。团队专门设计了《皖酒警示手册》,里面没有晦涩的术语,而是用漫画展示“长期喝酒伤肝又伤脑”的过程,还收录了几个酒精依赖患者的康复故事。同时,团队还在线上收集问卷数据,截至8月10日,已经回收有效问卷1401份,通过分析发现,酒精成瘾和情绪压力、社交环境密切相关,这也为后续的干预建议提供了科学依据。
8月15日,实践进入尾声。团队不仅收集到了丰富的调研数据,还为近千名群众普及了酒精成瘾知识,更有不少人通过他们的宣传,开始反思自己的饮酒习惯。
如今,队员们正在整理调研成果,计划把数据汇总成《皖域酒精依赖现状报告》,为当地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他们还打算把线上科普宣传常态化,设置小红书和抖音号,帮助更多人摆脱酒瘾困扰。“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明白,戒酒不是‘丢面子’,而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就像安徽的老辈人常说的“戒掉一杯酒,撑起一个家”,他们想做的,就是用专业知识,为更多家庭撑起幸福的“保护伞”,让每个假期、每个团圆时刻,都能少一点酒精的困扰,多一份温馨与健康。( 通讯员:赵心怡 )